辣评|树木被“过度修剪”,始作俑者谁来“修理”?

■ 郭元鹏

“长这么好的树,就这样被修剪成了‘光杆司令’,看着真可惜。”近日,家住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街道朗诗国际街区的业主庞先生向“紫牛问政”栏目反映称,小区内许多棵郁郁葱葱的大树被过度修剪,其中大部分为香樟树,一棵粗壮的水杉被齐根锯掉。目前修剪工作被叫停,相关部门人员介入调查。

发生在春天的“剃头式”修剪并非孤例,媒体也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某地一小区以春季修剪树木的名义,150棵树被物业砍成木桩;某地一家老旧小区春季改造时,将30年树龄的银杏集体“截肢”……借助春季修剪树木而实施的“过度修剪”现象,该“修理修理”了。

小区绿化不仅关乎居民的生活环境与审美体验,更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数据显示,一棵成年梧桐每年可吸附10公斤粉尘,降低周边温度3℃至5℃。因此,树木的存在不仅仅是“养眼”还“养人”。正如一位园林专家所言:绿色生命是城市的记忆芯片,修剪时下刀要像给老人理发一样慎重。

之所以会出现“过度修剪”乱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小区物业或相关管理部门对绿化保护意识淡薄,缺乏专业知识,错误地认为过度修剪能让树木更好生长,或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整齐美观而肆意为之;另一方面,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的监管机制,让一些人有机可乘。

治理“过度修剪”不仅是为了保护树木,更是为了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只有挥好法律这把“剪刀”,精准剪掉违规行为,才能让城市的绿荫得以长久延续。但现行标准中,“过度修剪”与“合理修剪”的界限模糊,需要相关部门出台规范性标准,让“修剪”有规可循。不过,目前有不少地方正在细化修剪标准,比如2023年修订版的《上海市居住区绿化调整技术规范》就首次确定了常规修剪、回缩修剪、砍伐、绿地内部布局调整的定义。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