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议事厅|盘活“沉睡”土地赋能乡村振兴

■ 阮 灵

春回大地,万象“耕”新。近日,位于兴宁市新圩镇的湘莲种植基地开启播种作业,近2000亩湖洋田变身莲子池。(详见《梅州日报》3月18日1版)

湖洋田变莲子池,前后对比无疑令人惊艳。事实证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农村那些“没人管、没人理、管不了”的撂荒地就能重新焕发生机,每寸土地的效益就可能实现最大化。

近年来,我市积极部署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将长满杂草的撂荒地“唤醒”,改造成为丰收的“黄金田”,既助推农业增效、带动村民增收,又点亮山水田园之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兴宁新圩镇的湘莲种植基地,就是其中一个缩影。从思路上看,是当地对探索农用地整理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从实践上看,是化零为整、握指成拳的过程。湘莲种植不仅经济价值高,还能改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多得,为各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

梅州作为广东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全省8.3%、8.9%。然而,由于特殊的地貌特征,成片的平坦土地不多,全市撂荒地有超过75%是山坑田,还有不少是“湖洋田”,都是难啃之“荒”。土地撂荒,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拦路虎”,也是农村产业发展的“老大难”。笔者认为,盘活“沉睡”土地资源,把撂荒地复耕复种大有必要、大有可为。

盘活“沉睡”土地资源赋能乡村振兴,首先要全面清查,摸清家底。要对撂荒地进行“地毯式”排摸,逐村逐户逐地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并对农作物分类指导,加快完善水利、机耕路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综合施治,实现复耕复种。二要分类定位,赋能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运营、技术管理和村集体组织协调的优势,整体上形成相互补充配合的生产运营架构,搭建联农带农机制,提高生产效能。三要鼓励探索,多元路径。可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如湘莲、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业,打造品牌;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等技术。四要拓展功能,农旅融合。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农旅融合等多元业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

当然,盘活“沉睡”土地资源,关键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各地可采取鼓励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规模化的经营体参与进来,通过“代耕代种”等形式让耕地复垦。此外,不少农民撂荒,是因为种地的相对收益不高。要扭转这一现状,不妨尝试以规模化、技术化、市场化等理念为导向,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化零为整,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吸引更多外出务工农民回乡“耕种致富”。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阮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