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放
2月16日,一段年轻妈妈在高速公路上“教育”孩子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而事件在24小时内完成两级反转,最初痛斥“违法停车还家暴”的网友,得知真相后纷纷默默删掉原来的评论,甚至添上了“打得好”这样的表述。不过,也有网友称对年轻妈妈此举“理解但不支持”。
视频发布地点显示为河南漯河。视频显示,一辆小车停靠在马路边,一位年轻妈妈手里拿着树枝,抽打着一名看起来有八九岁的男孩。被打的男孩哇哇大哭,这一幕被坐在车里的人拍摄下来。视频配文称:冒着高速违法停车扣分的危险,都要下来弄你一顿,根本忍不到服务区。据视频发布者介绍,当天,自己带孩子出去玩,回家途中,孩子因为还没有玩够,不愿回家,在车上吵闹,甚至在120码车速下多次说要跳车。由于害怕发生突发状况,她选择停车教育小孩,于是发生了视频中的一幕。
事件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二。有网友称,刚看视频觉得妈妈情绪不够稳定,看到报道了解原因后,瞬间就能理解了。还有网友表示:到了服务区,应该再打一次,巩固一下效果。可见,同意“打”已是共识。2月18日,有媒体记者从小孩妈妈处了解到,事件发生后,儿子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意识到自己在高速上试图跳车的行为很危险,是错误行为,希望其他小朋友不要学习。
该事件给所有年轻父母提出了一个问题:遇到这种要命的“熊孩子”该怎么办?当“说理教育”在现实中遇到“生死时速”并与之碰撞,所有育儿理论都在一瞬间碎成一地鸡毛。从最初的痛斥“违法停车还家暴”,到得知真相后删帖再到“默认”,反映出大家要让不要命的孩子“长记性”的一致认同。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0名儿童因行车中有危险行为伤亡。当郑州某汽车博主实测“60码车速下开车门仅需2.8秒”的视频冲上热搜,原先争论“该不该打”的人突然沉默,这恰恰说明,“熊孩子”犯的有些错误,根本没有试错的机会。当孩子想用极端方式达到目的,父母用极端方式救下孩子,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教育也不总是“有温度”,更没有标准答案。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