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德培
今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监管工作,打造“党政领治、部门联治、全民共治”模式,消防、应急、工信、公安、住建、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联动,采取全链条整治措施,提升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停放、充电、报废回收等各环节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详见《梅州日报》9月19日3版)
电动自行车作为一种经济便捷的交通工具,受到许多家庭的青睐。但因其违规上楼、“飞线”充电而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如何保障其安全使用,备受社会关注。
就梅州而言,为防止电动自行车电气火灾问题,相关部门不可谓不重视,相关规定也不可谓不严格,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但有效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疏堵结合,久久为功。
首先,要从源头的生产、销售等环节严查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私自拆改装的违规行为,把好质量关,避免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动自行车流入市场、驶上道路。
其次,要从小区入手管理好电动自行车。在一些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个人安全意识薄弱、抱有侥幸心理的主观因素,也有楼下充电设施少等客观因素。一方面,要靠“人防”,小区物业要加强宣传、巡防和劝阻,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管理,提升住户安全用车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技防”,可以给小区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一旦住户推着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便触发语音警报,甚至自动停运。
再次,要解决电动自行车“充电难、充电慢、充电不安全”等问题。加强充电设施规模化建设、推广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装置、搭建智能车棚、制定补贴政策保障运营管理等,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必要举措。在完善相应设施布局之外,还需提升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倒逼产品质量提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电动自行车治理,关乎百姓切身利益,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勇气和智慧,需要各方力量一起攻坚破题,通过精细管理、疏堵结合,更好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