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议事厅|普及AED应成城市标配

■ 邱发平

日前,我市在市医科大楼举行梅州市“世界急救日”关爱生命“救”在身边主题志愿活动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捐赠仪式。(详见《梅州日报》9月18日3版)

AED又称自动体外除颤仪,能够自动识别需要电击的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主要用脉冲电流作用于心脏,消除心律失常,使心脏恢复窦性心律。使用AED急救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骤停的最有效方法。当遇有心脏骤停人员时,只要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就可以有效制止猝死,因此也被称为“傻瓜式急救神器”。

在公共场所设置AED是一个城市文明、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公共健康意识和常识。有研究统计表明,中国每年死于心源性突发疾病的人有几十万之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公共场所。因此,在城市公共场所配置AED,完善城市急救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我市举行“世界急救日”关爱生命“救”在身边主题志愿活动,并进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捐赠,体现了企业的社会担当,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AED普及应用,补齐城市在公共急救上的短板和缺失。

一台AED就是划分生与死的界线,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许多市民不了解不会用的尴尬。为了这些“救命神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开展AED和心肺复苏的普及性教育培训也应同步深入开展。在有AED的公共场所,工作人员如地铁站内安检员、商场保安、司机等是急救的“主力军”,AED操作培训和使用应纳入他们日常的工作流程中。也可以在中小学校设置相关培训项目,让青少年从小树立公共健康意识,使AED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利用。同时,发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学习掌握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弘扬志愿精神,推动“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要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完善公共场所急救设备AED的配备标准,缩短急救反应时间。相关部门应当多措并举,花大力气让公共场所普及AED成为城市标配,让更多的人知道AED、会用AED。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邱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