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农光互补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陈薇薇

近年来,兴宁市新圩镇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把400亩撂荒土地打造成丝苗米种植基地,并建设了长约2公里的光伏长廊,光伏电板依托田边人行道和灌溉水源而建,既不影响农业种植,又不破坏生态环境,还为群众带来经济收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详见《梅州日报》9月9日1版)

农光互补模式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一次重要革新。在过去,土地主要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能源需求的增长,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更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农光互补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通过将光伏发电设施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立体化利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新圩镇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不仅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还通过光伏发电为群众带来收益。更重要的是,光伏电板依托田边人行道和灌溉水源而建,既不影响农业种植,又不破坏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从实践来看,农光互补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实际推广中应注意几方面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光照条件、土地类型、农作物种类等多种因素,以确保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并关注这一模式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二是要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农光互补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提高这一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光互补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并重原则。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积极探索和推广更多像农光互补这样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

(作者:陈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