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缘起:近日,湖南湘潭一小学学生家长捐赠空调和电费,当地教育局责成该校回购所捐空调并妥善处理,引发关注。时下,我国多地遭遇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高达43℃,湖南常德、安徽、江西南昌、四川、重庆等多个城市中小学校紧急停课或延迟开学,一些如期开学的学校购置冰块放在教室里,有家长自发往孩子所在班级送冰块,以求降暑。“持续高温之下,孩子们何时才能用上空调?”“中小学教室该不该装空调?”等话题引发热议。
对“家长捐空调”没必要上纲上线
■ 朱双玲
家委会成员捐赠空调和电费,希望通过集体努力,为教室添置空调设备,以应对酷暑,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凉爽舒适的学习环境。此举体现了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
试想,大夏天,几十个孩子挤在酷热的教室里,精气神都没办法提起来,他们还怎么能好好听课呢?从这个角度看,家长们捐空调是件好事,为啥要叫停呢?对此,我们不妨一分为二看这个问题:如果是有“土豪”家长心疼孩子,愿意个人出资把孩子所在教室的空调给装了,甚至是把所有教室的空调都给装了,属于公益行为,无可厚非;如果有若干家长一起自发集资,不道德绑架他人,不造成他人的困扰,也可以乐见其成;退一步讲,目前还没有装空调的学校,如果家长真的自愿捐赠,那么不妨收下这份善意,先让孩子们凉爽起来,再组织各方探讨如何解决电费等后续问题。当然,如果以家委会的名义集资,说是“自愿”,实是“逼捐”,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然而,装空调的责任是否该由家长承担,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公共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负责改善教育设施,包括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支持与配合,而非直接承担学校设施改善的责任。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是因为学校在处理此类事务时,没有注重沟通与透明度,确保家长充分理解并自愿参与。如果家校合作建立在明确各自责任界限且自愿的基础上,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或许也就水到渠成了。
当下,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空调早已成为普通家电。让自家孩子在有空调的教室里学习,想必是绝大多数家长的愿望。可“要求家长捐空调”被叫停后,持续高温之下,孩子们何时才能用上空调?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教育主管部门也好,学校也罢,都应倾听学生和家长的呼声,感同身受地理解、体恤在酷热教室里学习的孩子们,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问题。装个空调就被喊停,从某种角度讲确实有点“没苦硬吃”了。
所以,对家长捐空调不需要上纲上线。有,是好事,不必刻意阻止;暂时没有,也不必强求。
教室装空调有待商榷
■ 左右言他
教室装空调,虽然可以让孩子们避免“汗流浃背”的窘境,使他们能在舒适的环境里安心学习,但是弊端也不少,不能等闲视之。
教室安装空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假如安装了空调,为了不让冷气外泄,教室必然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会增高,整班学生罹患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几率大大增加。此外,学生进进出出,气温忽冷忽热,对于免疫系统还不是很成熟的小孩子来说,很容易引起感冒。
教室安装空调,也会徒增经济负担。现在的空调不贵,但是安装还涉及线路敷设、供电设备改造等,特别是后期的使用费是一个长期的不菲支出。此前有媒体爆出,贵港市桂平市有的学校空调装而不用,其中的梗阻就是因为空调租赁、使用费用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如果这些现实问题还没有科学的解决方案,学校贸然普及空调房,难免重蹈“失败”的覆辙而受人诟病。
此外,教室安装空调,最关键的是不利于锤炼学生的意志品格。《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诚然,学生们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如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势必形成“享受”生活的习惯,不能磨炼吃苦耐劳等良好品质,对他们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10多年前,那个被“鹰爸”逼迫在雪地裸跑的4岁男孩,2021年修完西班牙武康大学MBA工商管理硕士的12门课程,13岁拿到硕士学位;2021年,收到菲律宾圣保罗大学博士录取通知书,成为该校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在读博士生。事实证明,只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酷热和严寒都不是事。
弱者抱怨环境,强者适应环境。生活的意外无处不在,没有真本领去应对很可能就遭遇不测。央视《科教》频道大真探《荒野求生》栏目广受观众好评,根本原因在于能跟着镜头看贝尔如何应对恶劣环境挣扎求生,思考万一自己遇到类似状况,要如何脱困、如何求生?如果我们的孩子向来待在温室里,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解决这些生存危机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提倡学校普及空调不等于“没苦硬吃”。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和适应能力的黄金时期,严寒酷暑对他们也是一种锤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危机意识,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经得住风浪、扛得起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编辑:吴优
审核:陈显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