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双玲
近年来,梅县区新城办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积极探索精细化、精准化服务,整合辖区各类资源,采取多元暖心举措、贴心服务,为关爱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打造良好社会环境,努力实现老有颐养、少有善育,让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强。(详见《梅州日报》7月7日1版)
“上有老,下有小”,是绝大多数家庭的普遍状态。“一老一小”是家庭中最柔软、最需要被关照的脆弱人群,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老有所依”“少有所得”,就是要让这两个群体得到更多保障和更好照顾。令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我市兜实“一老一小”民生底线,让老人享受更健康、更幸福的晚年,使少年儿童拥有更安全、更幸福的童年,绘就出“朝夕美好”的幸福画卷。梅县区新城办实行的“一老一小”综合服务模式,正是基于群众需求而创新推出的优质服务,让老人和孩子享受看得见、可感知的幸福时光。这种做法值得各地学习并推广创新经验。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一座有温度的城市,有适应老人蹒跚步履的慢节奏,亦有蹲下身子,从一米高度看民生的友好。如此,普通民众才能从柴米油盐间触摸到看得见的美好。做好“一老一小”的服务保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各地一方面要在养老上下功夫,加快提高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比重,努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既解决好老人们的一日三餐,也要满足他们的“诗和远方”。另一方面要在托育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补齐幼教短板,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做好公益性课后托管,构建惠及每个孩子的照料服务体系。
综合来看,“一老一小”服务涉及生育、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但在具体的保障服务中,很多地方往往把“一老一小”分割而治,带来诸多不便。各地不妨考虑将“一老一小”相互嵌套,如把日间托老、托幼、老年社区食堂综合设置在一处,带来的不仅仅是方便,更是进一步的人文关怀。老人们目睹宝宝们活泼可爱的玩耍场景,或者适度参与这一场景,对他们也是一种心理治愈,有益于心理健康。此举也能在孩子们的心底种下尊老爱老的种子。
当然,关爱“一老一小”是篇大文章,既要政府积极处理,也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相信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下,我们一定能够让老人享受更健康、更幸福的晚年,使少年儿童拥有更安全、更幸福的童年,绘就出“朝夕美好”的幸福画卷。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