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座丨因势利导普及“无陪护”服务

■ 木须虫

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关节病区,张岩与团队其他5名护工“倒班”负责8名患者的护理工作,这种“小组制”的服务成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高性价比”的模式使得病区“无陪护病房”使用率达70%。近年来,福建、浙江、天津、山东等地试点推进“无陪护病房”模式。

其实,一些医院试点的“无陪护”服务,是应需求而生。时下,越来越多的患者就医时,会面临亲属没时间陪床护理的难题,同时,亲属也不专业,未必能够很好地照顾病人。正因如此,不少的医院都出现护工供不应求的局面。

如果能将生活护理纳入到医疗服务中来,予以制度化的供给,比如,医院按床位比配备护理员,提供一对多的护理服务,就可以实现人力集约,患者支付的费用可能只有现在请护工的一半甚至更低。又如,形成稳定的队伍,有规范的资质门槛、专业培训和组织管理,对患者的服务质量将会更有保证。

因此,无论是为了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提高就医服务品质,还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探索构建“无陪护”服务,都是双赢之举。推而言之,“无陪护”服务是趋势使然,具有普适性。

不过,医院也不能“无陪护”一刀切,还应保障患者充分选择的权利,即将专业陪护服务作为患者就医的选项,允许患者家属陪护照料病人。多地医疗试点设置一些“无陪护病房”,亦是为了避免服务沦为强制的矛盾。

同时,医疗“无陪护”服务也不宜放由医院摸石头过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更需要政策层面因势利导,对“无陪护”服务精准定位。要厘清属性,理顺关系,引导市场高效配置资源,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加速服务普及普惠。比如,由区域卫生行政部门引导组建住院生活护理职业服务机构,与医院合作进驻提供组织化职业服务,对运营、从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并实行资质管理、价格指导、服务监督。此外,在政策层面上指引“无陪护”从业的职业化发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资质认证机制,对职业教育予以补贴,壮大服务队伍,提高专业化水平,释放优质服务;同时,合理地分摊经济负担,如将患者住院所需医疗护理费用按一定标准纳入医保报销,促进服务普及。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作者:木须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