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发平
近年来,我市汇聚多方力量,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设增量,以嵌入、联合、更新等方式,打造出一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努力建设群众家门口的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阅读新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注入创新活力。(详见《梅州日报》10月11日3版)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市民“家门口”,为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也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形象和文化品质,滋养精神内核,并最终将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和重要竞争力。我市多措并举打造“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这些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美好、新的气质,也为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均衡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源头活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多元的文化体验、复合的业态类型,体现了城市在人文空间发展中的新需求、新趋势、新理念。各种公共文化空间、文化资源的集结,人性化、多样化的公共供给和公共服务,也是市民对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以文化创新赋能空间重塑,新颖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发挥了以文促教、以文促旅等重要功能,让走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市民游客,得到人文滋养,领略文化魅力,感受城市生活的“诗意”与精神富足。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关键在“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如何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供给,可以多参考借鉴兄弟城市的先进经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在城市更新、社区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中,着力打造“嵌入式”、“场景混合”、“跨界融合”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探索社会多元投入模式,以政府高质量供给,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整合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与运行效率,实现多业态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过程中,需注重促进当地特色文化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在丰富市民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增添更多彰显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文旅新地标。此外,要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数字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传统场馆形成互联互通和纵横服务网络,不断丰富拓展应用场景,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焕发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的获得感、满意度。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