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德培
8月10日至12日晚,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在梅城亮胜客家艺术中心连续公演三场,场场观众爆满,引起热烈反响,收获好评如潮。(详见《梅州日报》8月15日3版)
剧好,自然叫好叫座。新版客家山歌音乐剧《林风眠》以灵动的艺术样式,形象地展现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一代宗师林风眠的艺术抱负、家国情怀和圣洁的精神世界。每场演出曲目终了,台下掌声都经久不息,观众朋友圈也几乎刷屏。仔细剖析《林风眠》公演受捧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第一、精益求精才能出好剧。2020年11月,为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林风眠》登上舞台首演,当时便得到美术界人士、业内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此后的近三年时间里,经过进一步征询专家意见和观众反馈,主创团队围绕“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目标,不断对该剧进行打磨,从剧情到舞台呈现,从人物性格到演员表现,再到音乐气氛营造,都有很大提升。新版剧目打破传统客家山歌剧的样式,以客家山歌为母体,加入西方音乐剧元素,更贴近新生代观众审美需求,是对客家山歌剧样式多元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此番三晚公演,剧场票房爆满,观众反应热烈,就是“精益求精出好剧”的最佳证明。
第二、年轻人是剧种未来希望。近年来,我市一些文艺院团面临这样的人才窘况:演员梯队建设和艺术价值追求缺乏长期规划,加上老艺术家转岗、退休或逐渐离世,戏剧创作青黄不接,人员匮乏,编剧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戏剧艺术的发展。《林风眠》的主创团队,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演员等绝大部分由年轻文艺人才担纲,一是体现了代际传承,二是彰显了青春活力。其实,任何一件文艺精品涌现的背后,都是文艺人才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接力奋进。一个院团、一个剧种想要长足发展,都得重视年轻人才、用好年轻人才,让他们在新一代文艺事业中开疆拓土、熠熠生辉。
第三、戏剧要与受众保持黏度。戏剧是依赖于观众而生存的艺术,戏剧传承既有赖于自身创作和表演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发展喜爱和支持戏剧的观众群。其一,要利用各种媒介和形式组织展演、展示和艺术交流,增进与受众的黏度和凝聚力,推动戏剧深入人心、深受喜爱,涵养健康可持续的戏曲文化生态。其二,戏剧的生命力在民间,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艺术专业教学和非遗传承等工作息息相关,专业艺术院团和文艺主管部门要通盘考虑,系统谋划,在做好戏剧展演开拓市场的同时,也要承担起戏剧本身文化传播的使命,积极推动戏剧艺术教育普及,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编辑:林晓萍
审核:陈显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