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歌 摄)
●马斗全
当年刚入大学,去拜见本系老教授罗元贞先生(广东梅州兴宁人),罗先生听我说是晋南人,说:“哦,那我们是同乡!”然后笑着说:“我是客家人,客家人是从大槐树下移民的,那我们当然是同乡啰!”虽是风趣幽默语,但我从那时起,便把客家人和洪洞大槐树联系起来了。
二十年前,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和中镇诗社联合举办了首届“根祖杯”海内外诗词大赛,并且首开国内文学评比网上公示、接受监督以求公正之先例,于清明节举行颁奖和寻根祭祖活动。大赛得如所愿,获得圆满成功。海内外来稿很多,其中当然不乏客家诗人来稿。这当然得益于“洪洞大槐树”巨大而深远的吸引力和“根祖”这一牵动海内外华人神经的文化主题。于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和中镇诗社有“十年之约”,又相继联合举办了2015年的第二届和今年的第三届“根祖杯”诗词大赛。本届大赛征稿和评选工作已顺利结束,并于清明节举行颁奖仪式。本人忝列评委,对大赛较为了解,又一次为炎黄子孙的故国情怀所深深感动,不能不为文一谈。
好诗是永远作不完的,何况如此好的主题。所以三届大赛来稿数量一届比一届多,总体质量也一届比一届好。大概绝句最适宜精美地抒写“根祖”这一主题,本届来稿同前两届一样,也以绝句居多,而使三届大赛第一名均为绝句。本届荣登第一名的是河北诗人王天明《题山西洪洞大槐树》:“不惧霜欺复雨侵,老槐何物压枝沉?鹳巢之内乡愁满,洪武三年积到今。”结句“洪武三年积到今”颇佳,以振起全篇。深沉、沉痛且又形象而简洁地概括了满满的乡愁和六百年来沉痛而漫长的历史,读来感人至深。二等奖广东诗人黄舟生的《寻根洪洞大槐树》,同样精美而令人爱读。却是完全从一己写起,而使众多移民后裔读之怦然心动:“百代飘零归祭迟,鹳鸣声里晚春时。老槐茂发千条绿,我属东南第几枝?”福建诗人钟淑芳的《见落叶有怀》读来亦甚感人:“西风渐起素心违,取次浓阴作蝶飞。叹我红尘漂泊久,不如一叶有根归。”便是三等奖山西诗人刘瑞琴的《怀乡》:“云山长记别离时,竟说寻根不自持。几度还乡梦惊破,起看明月上槐枝。”也同样精美,结句既牵动人心而又意境优美。其他诸多绝句恕不赘举。
绝句短小耐读而让人回味无穷,古风长诗则自有其长的优点,可尽情发挥而注入更多内容和感情。二等奖山东诗人纪树贵的《大槐树行》即颇令人爱读,并且七言而间有五言、三言句,显得灵活而毫无呆滞之感。获优秀奖的山西诗人张德志《洪洞大槐树歌》,颇见功力而耐读。述移民史及移往四方民众的艰险与顽强,读来感人。以“兹木拔地摩云势”起、以“通灵老槐郁葱葱”结,紧扣题目中的大槐树,颇有章法,且多好句。古风篇幅长,此不俱引。
相比较而言,词的来稿数量比绝句和古风要少些,但同样不乏佳作。词素称以雅为胜,而上海诗人孙群的《卜算子·大槐树寻根》却语极通俗,很是符合当年移民及遗民后裔的口吻:“别了寨和村,带着风和雪。六百年来月下尘,历尽圆和缺。 不管夏和冬,不怕凉和热。万里归来拜老槐,我是枝头叶。”结拍同上文所引黄舟生“我属东南第几枝”有异曲同工之妙。
来稿中七言律诗也较多,自然也不乏佳者。如湖南诗人吕可夫的《回洪洞大槐树村祭祖》:“老鸛窝前认古槐,寻根桑梓久徘徊。曾经六百年前泪,犹湿三千里外腮。族谱长摩陈墨迹,祖茔轻抚故泥苔。临辞掬捧汾河水,一洗乡愁一濯埃。”工稳而感人,获二等奖。浙江诗人杨立新的《岁祭根祖兼感台海事》:“岁岁魂销祭祖天,弟兄遥望总相怜。树繁枝叶三千里,人隔春风七十年。海上不堪闻杜宇,梦中怎忍见桑田。故园何日归游子,一拜槐根一泫然。”同样甚工,两对仗联尤工,读来也极感人。屈居佳作奖,实在因为好诗太多了。
可知,第三届“根祖杯”获奖作品,总体而言,后来居上,优于前两届,而多有可传之作。充分展现了广大诗人对洪洞大槐树的共同感情、心境和各自才情。罗元贞先生如果还健在,不知会有多么欣喜。
六百多年来一直并将永远感动和激励人心的大槐树情结和文学主题,同诗词这一古老而精美的传统文学样式相结合,优秀作品必当如汾河之水,源源不断,而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