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县大观》之“绪论”中,谈及“生产”时,语调是沉重的:
“……吾梅矿藏极富,有琯坑之钨矿;而煤矿,大都为有烟煤,开采之处极多,如西坑,洋门,小乍,龙虎等处,其著者也,全用人力开采,已费时间,产额有限,成本已重,运输又极困难,且年来受外煤打击,销路顿形阻滞,故各煤矿公司,仅能维持现状,图谋发展,只有俟诸异日耳。石灰为建筑材料,又可供粪田之用,开窑烧灰,有田心,大坪,汾水等地,生意颇旺盛,自士敏石灰输入后,建筑家多改用士敏,石灰士敏虽有急性缓性之分,普通人,只求快捷便利,无暇深究,石灰商遭此打击,营业不见起色……”
“言工业,只以县属农产品少,取材已感困乏,工业因而不见发达,机器业无论矣,手工业,如毛巾,肥皂,皮料,鞋业,织布,连年受机器业产物倾销影响,营业顿形减色,纷纷倒闭。”
“言商业,则梅县僻处岭东一隅,内地生产能力不足,运输又极困难”,又因战乱,“生意亦为之减少”。
“三年前,因南洋汇价低跌,外汇骤增,产业高涨,当时几有款无业可买之慨,置店业,仅可获三数厘之利息,曾经繁荣一时,现已日就衰颓,加之南洋时势不景,汇率减少,迩来梅县商号纷纷收盘,已呈枯竭之象,为无可掩讳之事实,欲再繁荣,只有待诸来兹耳。”
书中的“农工商”专栏,有一专页刊登了商会和工厂共5幅照片(多为厂家门面):商会(在米行街<即原日五显庙>,门楼正在筹建中)、制枧厂(制枧是手工业,工人每日可获工资五角,出产多运销本县各区乡、赣南、闽西等地)、毛巾厂(系用铁机以人工制造,每架机每日平均可制毛巾半打,工人生活每日可获一元或七八角工资不等)、电灯机厂(在下市席草塘,于民六年开办,数年后因用户渐多,机件马力不足,火力微弱,民二十三年重集新股购置二百七十五匹马力新机,用户已有一千)、木厂(木料多由西阳、畲坑、长沙、南口、大坪等处出产,以松杉为大宗)。
(王建生/供图 采微/文字整理)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