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鉴”襄阳拾穗者

●姚若行(梅州市古民居研究会执行会长)

导读  

湖北襄阳一群民间文化爱好者,于2005年自发成立了一个组织——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简称“拾穗者”),近20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汉水文化的记录、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这群“没有专职人员”的文化守护者,用近20年的坚持证明:民间力量也能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脊梁。

2014年11月,襄阳拾穗者团队成员寻访南漳古山寨。

(一)

近日某个上午,一陌生号码来电,不假思索,果断摁掉。对方却发来短信:“我是快递员,不是诈骗电话,你有一个快递。”我笑了。刚看完短信,手机又响了,还是那个号码,这回接了。来到楼下,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五本厚厚的书和一本小册子。原来,这是今年春节期间刚认识的湖北襄阳友人寄来的。这其中,有《拾穗集——民间团队的七年行走》《拾穗二集》《拾穗三集》共三册,还有《清代汉江流域会馆碑刻》《口述襄阳——甲辰卷》《素描拾穗者》共三册。

粗略翻看他们的出版物,就已被完全吸引,并被一种文化自觉的向上和向善的力量所震撼与感动。进而迫不及待地选择一些篇章来通读,越发感受到他们对那片热土深深的眷恋和守护之情。所谓“拾穗者”,是湖北襄阳一群民间文化爱好者,于2005年自发成立的一个组织——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简称拾穗者,下同),近20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汉水文化的记录、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由于内容实在过于浩瀚,加之对他们的敬佩始终萦绕在脑海,故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的一言一行,只好借用《拾穗集——民间团队的七年行走》执行主编之一李俊勇老师在该书代序《没有终点的行走》中的一段话来概括:“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捡拾的时间越长,捡拾的穗子越多,越发感到文化的厚重和博大,越发感到自身的渺小和浅薄,也就越发增添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越发坚定躬身拾穗的信念。”

2018年2月,襄阳拾穗者成员在麻城河传统村落调研。

(二)

今年春节期间,通过江西赣州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朱坚先生的介绍,笔者在梅州认识了来自湖北襄阳和荆州的“同道中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湖北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联合发起人李秀桦老师,文史学者、藏书家刘作忠老师,作家、湖北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成员艾子老师。

在短短的一天相处时间里,笔者陪他们走访了特色民宿钧质楼、典型围龙屋丙村仁厚温公祠、叶帅故居和纪念园、刘沅声泥塑馆等地。午间,在嘉应古城老街小店,把梅州特色早餐——腌面当作午餐。晚上,在百年老宅——玉庭楼,一桌地道的客家菜让宾主把盏言欢。其间,还先后与我会研究员谢小康、刘沅声及会长温亮兴、研究员李锦让等品茗畅叙。尽管交流是分阶段进行的,但彼此完全没有陌生感,就像多年不见的老友似的,谈话轻松幽默、气氛活跃,相谈甚欢。双方都分享了耕耘文化事业的心得体会和具体做法。这一次的会面,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当更多的异地同道中人发生链接,必将坚定我们前行的信心和决心。期间,李锦让给客人赠送了新鲜出炉的《嘉应古城记忆》和《客家人》杂志。双方还从古村落保护谈到口述史采集,从客家围屋的生态智慧聊到襄阳古山寨的活化案例等,大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情怀,让话题层出不穷,至今记忆犹新。

2022年10月,南漳一水库因干旱露出的石刻,拾穗者开展碑刻田野调查。

(三)

说到襄阳,可能有人会感到陌生,但若提到《三国演义》、提到诸葛亮,你一定会拍案叫绝——原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智谋对决,竟藏在这座城市的山水之间!这座有“华夏第一城池”美誉的城市,因其将汉江这个天然屏障与人工防御完美融合,创造出冷兵器时代几乎无法攻破的军事奇迹:从白起水淹鄢城到关羽水淹七军,从岳飞收复襄阳到宋元六年拉锯战,这里发生过200多次重大战役。即使到了现代,1948年的襄樊战役,人民解放军用现代火炮仍耗时半个月才突破城墙,可见古代防御体系之精妙。当然,如今的襄阳,已是一座GDP超6000亿元的现代化城市。

而汉水,又称汉江,是中国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是古代“江河淮汉”四大水系之一,涉及鄂、陕、豫、川、渝、甘六省市,最终在武汉汇入长江。中国象棋棋盘中间的分界线被称为“楚河汉界”,这一设计源自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当时楚汉两军以鸿沟(古运河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为界分治,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而鸿沟附近的水系包括汉水流域,因此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暗含了楚汉战争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汉江成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通道,数百万移民经此进入西南,重塑了中国人口分布格局。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后,不仅防洪发电,更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每年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生命之水”。

而汉水流域,更被称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郧阳区出土的百万年前“郧县人”头骨化石,填补了亚洲古人类演化空白;辽瓦店子遗址连续五千年文化层,实证了楚文化在此发轫。《诗经》25篇“二南”篇章诞生于此,屈原在此写下《抽思》,李白“山随平野尽”描绘其壮阔。汉江还孕育了“汉族”“汉语”等民族文化符号,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纽带。作为连接长江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的“黄金水道”,汉江生态经济带覆盖湖北10市40县,贡献全省41%的GDP。丹江口水库、引汉济渭工程等构建起跨流域调水网络,而襄阳、武汉等枢纽城市正依托高铁网重塑“九省通衢”地位。这条流淌千年的大河,至今仍在书写着中华文明的传承与新生。

上述,用重墨介绍襄阳和汉水,是为了更好地找寻拾穗者们的原生动力和无穷源泉,并为我会树立一个标杆,明确前行的道路和方向。

2019年,襄阳拾穗者成员在“读城”活动中为小学生们讲解襄阳传统文化。

(四)

襄阳拾穗者以“回到田野,守望故乡”为理念,致力于地域文化与汉水文化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成为田野间的文化守望者。他们用脚步丈量荆襄大地,用镜头记录散落乡野的文化遗珠,从南漳古山寨的悬崖壁垒到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斑斓色彩,从襄阳碑刻的田野调查到漳纸工坊的非遗传承,团队成员以志愿者身份自筹经费,出版了《拾穗集》《襄阳会馆》《口述老樊城》等著作,助力多个文化遗产申报成功。

他们系统性保护与公众参与并重的行动模式独具特色。例如,针对南漳古山寨,团队不仅开展田野调查、拍摄影像,还推动其入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并借力旅游开发实现保护与利用双赢。在口述历史领域,他们联合档案馆、高校,记录原住民记忆,出版《口述老樊城》,为城市文脉留存鲜活注脚。这种“记录-研究-传播-活化”的闭环,正是其经验的核心价值。

2022年,襄阳拾穗者们被国家文物局授予“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称号;2024年,其“吾爱吾襄·阅城”项目更在全国志愿服务大赛中斩获金奖。这群“没有专职人员”的文化守护者,用近20年的坚持证明:民间力量也能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脊梁。

2020年8月,襄阳拾穗者组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漳纸工坊第十一期手工纸研习营。

(五)

大致浏览完拾穗者的出版物,掩卷沉思,发现他们的不少实践正是我们所需要补充和完善的,正所谓最初的创新往往来自复制。一是要构建系统性保护框架。拾穗者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形成“文献梳理-实地测绘-口述记录-活化利用”的完整链条。我会可借鉴此模式,对传统特色民居进行分类建档,建立数字化档案库,并联合有关机构开展建筑技艺研究。二是激活公众参与网络。拾穗者通过“志愿者+专家+市民”模式,将文化保护转化为全民行动。我会可发起“老屋守护人”计划,招募在地居民参与古建维护,同时开设非遗工坊,让木雕、灰塑等技艺融入现代生活。三是创新传播与跨界合作。拾穗者的《口述襄阳——甲辰卷》项目与东京录影节获奖纪录片《漳源纸事》,展现了影像叙事的力量。我会亦可联合有关机构拍摄《解读客家围屋密码》系列短片,并借助文旅直播等载体,让传统民居真正“活”起来乃至“火”起来。

文化遗产不应是孤岛,文化遗珠更不应被遗忘。期待更多同行者,坚定地行走在梅州大地的山水之间,俯下身子探幽寻微,于斑驳古墙间拾贝撷珍,在沧桑老巷里深耕厚植,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焕生机;以敬畏之心赓续文脉,用赤子之情叩问文明,借创新之力薪火相传,使沉睡的文化基因破土新生。唯愿代代相承的守护,能让历史的跫音永驻人间,让精神的火种照亮未来。

写下上述文字时,正好朱坚先生在“历史文化名城民间社会组织联盟”筹备微信群发出信息:今年是襄阳拾穗者成立二十周年,不知道拾穗者有何计划,建议发个英雄帖,大家可齐聚襄阳共贺共庆,也为我们的下一个二十年鼓励同行。笔者深以为然。谨以此文向拾穗者二十载的不老青春致敬!(本文图片均由襄阳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提供)

2025年05月12日《梅州日报》“文化公园”版面图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