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语】丘桂贤 | “寄雨”与避雨

宁萌/摄

“寄雨”与避雨

●丘桂贤


寄雨,梅县、蕉岭和平远的客家方言指避雨、躲雨,也就是指人走进屋里、亭里、檐下、棚下或大树下暂时避雨。

“寄雨”一词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浪漫和诗情画意的词语,然而它所表达的含义又令人意外,也令人费解。从字面上看,寄雨是托人把雨送往别处,即是把“雨”邮寄出去。若不谙客家方言,便会如此望文生义。

“寄雨”的实际语义是指在雨中寻找依附,寻找安歇之地,言下之意是,要依附建筑物、遮挡物,暂时避雨。像寄食、寄宿这些词语一样,“寄”是暂时依附,“寄食”就是暂时依附而食,“寄宿”就是暂时依附而宿;同理,“寄雨”就是暂时依附而避雨。

梅县、蕉岭和平远的客家方言不说避雨、躲雨,反而说“寄雨”。“避”“躲”都是指避开不愿意或不敢接触的事物,而“寄”的含义恰恰相反,指要依附于某处、某物。雨滋润万物,人们生活中离不开雨,都期待风调雨顺。这些地区的客家人不愿说“避雨”“躲雨”,反而说“寄雨”,如此曲折的表述完全是出于求吉心理。反义词替代是客家方言委婉和避讳用语的主要构词方式,“避雨”“躲雨”的反说就是“寄雨”。

当然,客家地区关于避雨的说法也五花八门,如“逃水”(大埔、丰顺、揭阳)、“逃雨”(闽西、大埔、饶平、平和、诏安)、“偋(biàng)雨”“偋水”(闽西、大埔)、“闪雨”“闪水”(丰顺、揭阳)、“躲雨”“躲水”(兴宁、五华)、“挡水”(惠州、贺州),甚至一些地区还有“侨雨”“侨水”的说法。可见客家方言对“避雨”的表达丰富多彩。

逃雨、躲雨(包括逃水、躲水)这类说法与官话的“避雨”是近义的,含义无须特别作解释。闪雨,即闪开雨,其表达的意思也浅显易明。闪,音sam(同“陕”)。偋雨,即躲藏身体而避雨。偋或庰,音biàng(同“柄”),方言指隐藏、藏匿。《说文解字注》:“按偋与屏庰义略同。”

除“寄雨”外,这里也来分析“寄”在客家方言里的其他构词和独特的用法。

寄脚,客家方言指在某处停下脚步,稍作歇息,或指外出时在他人家里落脚、借宿。古语里有“寄足”一词,指立足、落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京,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客家方言的“寄脚”也是落脚,但演变为停留脚步、歇息或安身、借宿的含义。“寄足”与“寄脚”构词是一样的,含义也类似。

“教化子寄门楼,紧寄紧入头”,比喻得寸进尺。这一俗语与寓言故事“阿拉伯人和骆驼”的含义是一致的。“寄门楼”也就是依附于门楼处而歇息的意思。

寄,《广韵》:“附也。”现代汉语里“寄”的含义包括:①依靠,依附;②托付;③托人传送;④认的亲属。客家方言的“寄”主要是“依靠,依附”这一含义的引申和用法的扩展。例句:

1.雨十分大,快到前面屋檐下寄雨。

2.雨紧来紧大,先到大树下寄一下雨来。

3.佢每次到广州都去亲戚那里寄脚。

4.行了半日路,又饥又渴,到小卖部寄一下脚,买滴东西来食。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