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金盘桥村
●易道先
风和日丽,春意盎然,近日,笔者约了几个朋友驱车来到梅城东北隅的自然村“金盘桥”(隶属梅县区城东镇石下行政村),考察古屋名居,拜访基层干部,查阅文献资料,不由得慨叹:“金盘桥”果然名家辈出,名不虚传。
因善举造桥而得名
据乡野印象博物馆总经理徐广威介绍,“金盘桥”全村约1平方公里,仅700多人口。“金盘桥”村是一块盆地,像一块圆盘。从祖辈开始,人们在“圆盘”的边缘建造了很多房屋,中间是一块块比较方正的稻田、菜地。国道G205线从村中穿过。村旁有一条叫周溪的小河,过去叫“茅岗溪”,河水自西北转弯向东南而流。河的两岸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竹头黄”,河道只能见头不能见尾。金盘桥就建在周溪河的上游。
据《程乡县志》记载:“县北十里茅岗溪。程镇往来孔通,溪水暴涨,行人病涉,明崇祯十一年(1638)知县陈燕翼建桥溪上,名曰金环,今废。”又据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编撰的《全粤村情·梅县卷》记载:“金盘桥几建几废,传说某年修桥时,一过路贵妇人取下一对金耳环(客家话金耳环叫金耳盘)捐献造桥,一时传为佳话,后此桥便称为‘金盘桥’,村落由此得名。”
张作瑨祖屋
因名家辈出而闻名
我们来到了“强民足球队”第一任队长张作瑨(1910-1982)的祖屋“爱日庐”。“爱日庐”的门前高挂着大红灯笼,麻石门框、旧式木门、漆线画框庄重大方,屋檐的琉璃瓦喙闪闪发光,看上去虽然都有些破损,但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
据介绍,张作瑨的祖上是经商做生意的,在梅城义化路有“张半街”的说法。根据梅州市政协文史委编撰的《梅州足球故事》,以及杨宏海、温威光合著的《梅州·球乡筑梦》里面记述,张作瑨自幼喜欢玩球,踢前锋,脚法好,射门功夫甚佳。他性情沉稳、笃实、热情、大方,曾出资购买球衣、球裤发给大家,备受伙伴们的尊敬;他经常冒着“骨凿生疼”风险,去父亲文具店偷皮球给伙伴玩;他专门捐出100银圆,筹办球队。1929年早春的一天,张作瑨召集侯景超、黄雨柏、蓝淦、杨运粦等伙伴,成立了一支由工人、店员、小贩组成的“强民足球队”,并被大家推选为队长。“强民足球队”在张作瑨及后任队长温集祥的带领下,节节胜利,以“击沉英舰”“横扫湘桂”“扛起抗日鼎”“勇夺汉魂杯”“蝉联省冠军”“战胜球王李惠堂领衔的球队”“六战击败省会球队、全胜称雄武汉赛区”等战绩,声名鹊起,威震四方。我们不能忘记:梅州“足球之乡”的美誉,也有张作瑨和“强民人”的功劳。
张楚汉祖屋
张卓元祖屋
接着,我们便来到革命烈士、原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朱子干的故居“其顺楼”。根据《广东革命史辞典》记载:朱子干(1894-1931),广东梅县城东镇“金盘桥”人,家名朱长宁,地下党代号阿丑。1925年任梅县屐业工会执委,1926年任梅县总工会委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梅县县委组织部长、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东江苏维埃政府执委和东江苏维埃巡视员等职,是当时广东省东江苏区地下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10月下旬,红四军在朱德、朱云卿等人的率领下,攻下了梅城,颁布了《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第177号),布告落款有朱子干的大名,在当地一直传为佳话。
革命烈士朱子干是金盘桥村人
“金盘桥”还是崇文重教、文风鼎盛、名家辈出的“文化之乡”。如,2024年共和国“荣誉称号”获得者、以国企改革、价格改革、稳健改革著称的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张卓元(1933-),以“一门七清华”著称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张楚汉院士(1933-),都是土生土长的“金盘桥”人。小地名历经各个时代的变迁,张卓元的出生地现在叫金盘桥岗背村民小组,张楚汉的出生地叫金盘桥楼下村民小组。据介绍:张卓元长期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在价格改革、企业改革等诸多领域成果丰硕。特别是从1993年参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文件的起草工作开始,参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以及若干次中央全会文件等的起草工作,成为中央文稿起草工作的“常青树”,被同事笑称为专门起草中央重要文稿的“玉泉山人”,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价格改革理论的阐释者和推动者之一,是推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理论的领军人物;张楚汉长期从事中国水利水电高坝工程实践研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丹江口大坝兴建开始,到三峡、二滩、小湾、溪洛渡、锦屏等30多项高坝工程,张楚汉倾注了大量心血。张楚汉参与或主持了如南水北调、西南大水电站群开发、怒江保护与开发、唐家山堰塞湖整治与北川地震遗址保护等项目,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
朱梅麟祖屋
随后,我们来到屹立于田间的“欣庐”。“欣庐”是毛里求斯华侨领袖朱梅麟的祖屋,外形灰色,两层建筑,中西合璧风格,在“金盘桥”这个小小的盆地上格外显眼。该屋为朱梅麟的父亲朱维勋所建。朱维勋是客家人“两手空拳闯天下、一条腰带走南洋”的典型代表。朱维勋14岁告别父母,只身闯荡毛里求斯,从最底层的杂工做起,从一分一厘积累起。为了“叶落归根”,一赚到钱便马上寄回老家,让妻子和小女儿垂英建房。1931年,年仅20岁的朱梅麟(1911-1991)从父亲手里接过小杂货店,开始经商生涯。经过朱梅麟的努力经营,小杂货店很快发展成为“ABC”食品公司。朱梅麟秉持诚实守信、赊账售卖、突出稀缺等经营理念,积极开拓市场,生意越来越红火,先后增设连锁店,使“ABC”成为著名的大集团公司。尔后,朱梅麟积极参与政治、社会活动,得到了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可。1942年朱梅麟当选为毛里求斯华商总会主席、毛里求斯立法会委员、国会议员、地区事务部部长、财政部部长等职,为“二战”期间毛里求斯摆脱物资供应困难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改变单一依靠种植甘蔗的经济状况,朱梅麟积极奔走于政府、商团、社会之间,建议发展出口加工、文化旅游、纺织生产等,为毛里求斯迅速崛起,成为非洲富裕之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纪念朱梅麟推动民主、发展经济方面的杰出贡献,1998年毛里求斯政府将朱梅麟头像印制在25卢比钞票上,将首都路易港一条街命名“朱梅麟街”,并发行纪念邮票。朱梅麟是梅州客家人的杰出代表,是万众瞩目的“华人之光”。
因非遗“网红”而扬名
正当我们饶有兴趣地在“金盘桥”古屋名居调研、考察的时候,只见一群群人兴致勃勃地赶往非遗传承展示馆。原来,梅州市“植物土法染布”“程乡茧绸制作技艺”双项目非遗传承人李海燕在“金盘桥”组建了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交流、体验、培训于一体的机构——诸所有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陈了客家美食、客家服装、客家编织、客家漆艺、客家木工、客家雕刻等项目,极具客家特色,还有专业大师教唱客家山歌、广东汉剧,传授植物土法染布、缠花、漆扇、泥塑、茶艺、花艺等技艺,传授客家小吃、竹编等技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那天,适逢梅州电视台在这里摄制客家美食节目,工作人员认真演示磨豆腐、做味酵粄、打黄粄等,一片笑语欢歌,引来众多游客围观。非遗传承展览馆负责人表示再通过努力,结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工程,采取展览展示+大师传承+非遗活动等方式,与时代同向,与历史同源,将“金盘桥”打造成“梅州市乡村非遗文创基地”和“乡村非遗会客厅”。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