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玲/供图
五花八门的“买”
●李远芳
如今有个流行词,“买买买”,形容人热衷于购物。回忆往昔,在我的家乡河源(属客家地区)买东西不只叫“买”,还有五花八门的叫法。
称糖、称面粉
买零碎的物品,说“称”。年少时,母亲常递给我几个硬币,吩咐道:去称半斤白糖来。来到熟悉的杂货店里,只见一个个大袋子敞开袋口,露出五颜六色的食物。红糖、白砂糖、豆豉、胡椒、面粉、糯米粉,还有粗粒的盐、喂鸡用的糠,买它们都按重量计价,可叫做“称”。
倒酒、倒火水
买散装的液体,得讲“倒”。母亲平常爱收集瓶瓶罐罐,就为了去倒各种液体。酒铺里陈列着不同度数的米酒、黄酒和白酒。顾客提着玻璃罐去,喊一声:老板,倒两升浸药材的。老板便在瓶口插上漏斗,徐徐倒入香醇的药酒。
而火水,指的是煤油。到了年底,客家人总要去倒些火水来点燃年光。犹记得,出于对过年的期盼,去倒火水的路上,我都会愉快地挥舞着空瓶子。
除此之外,那时还可见到倒花生油、倒豉油、倒洗发精的。
斫猪肉
最爱买猪肉的是阿公,他总在天刚亮时,便拉着年幼的我说:去赴圩,斫猪肉。斫是斫柴、斫树的“斫”,砍的意思。阿公会指着桌板上某扇肉,对卖猪肉的说:斫五吊元钱。卖猪肉的手起刀落,熟练地斫下一块肉,一称,正好五吊钱。斫猪肉,在梅县则称“割猪肉”。
捉鸡子、捉鹅子、择鸭子
每逢佳节,都要去买家禽。市场里,鸡鸭鹅的叫声响成一片。母亲东瞧瞧西看看,口中念叨:捉这只?择哪只?我总等得不耐烦,不停催促她。好不容易选定了,只见卖家禽的把手伸进篱笆里,稳准地捉起母亲看中的那只,捆住爪子交给母亲。
籴 米
从我记事起,就很少使用“籴米”这个词了。但指买米的“籴”,和指卖米的“粜”一样,留存在了俗语里,生活中还使用着。如“籴米毋使钱”——买米不用钱,用来形容竟有此等好事。
掇货、掇花
掇,就是搬。整箱整箱地如进货般一下子买许多东西,叫做掇货。广东人的年不会少了热闹的花街,花街上摆满灿烂的鲜花、桔子树,令人目不暇接。每到年廿八九,母亲都要拉上我往花街里走:去掇两盆桔子、几盆花回来。
换药、捡药
前几年在惠阳“支医”时,我发现当地村民把买药称为“较药”,也就是交换药品。或许,从前是拿某种货物去交换药品的,后来改用货币了,这种说法却保留了下来。说到买药,我的家乡博罗称之为“捡药”,现在人们依然使用着。
再有,买布料是“剪”布头,买蛋是“捡”春,买烧鹅是“斩”烧鹅,还听到梅州人买车票是“扯”车票……
如今,煤油从生活中隐退,盐、糖和酒有了包装,鸡鸭鹅是卖家给你杀好出售,衣裤不用自己裁,五花八门的“买”大多用不上了。不过,前阵子我去买肉时,想起这篇写到一半的文字,心血来潮对老板说:“斫一斤半肥精的来酿豆腐。”老板会心一笑,将刀子挥向一块半肥瘦的猪肉。
(刊于梅州日报2025年3月30日客家版)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