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谢小康 | 福建永定中川村纪行

福建永定中川村纪行


●谢小康/文、图

中川村,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永定区下洋镇,与梅州大埔茶阳镇接壤。一年前的某个秋日,笔者来到村口看见胡文虎纪念馆指示牌才晓得,其实早在20年前我就来过此地,只是其时未深入村中走访,故对“中川”村名印象不深。今查相关资料,胡铁缘公肇基中川时,原有张、江、谢姓等人家散居四周山麓,铁缘公于今胡氏家庙处搭寮打铁为业。随着胡氏逐渐兴盛,张、江、谢三姓相继迁出。其时山岭遍野枫树,遂把此地称为“枫坑”。后来,先人认为它有偏僻之嫌,便把“枫坑”改为“忠坑”。再到20世纪初,有识之士认为“坑”不够大气高雅,加上村中有一溪流淌过,于是又把村名改为“中川”。自胡铁缘公1420年肇基中川算起,至今已历度600多个春秋,该村获评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正门的门楼“胡氏家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门联阴刻“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

古色古香的屋檐下挂着一排鲜艳的五星红旗,足以彰显中川人民的爱国热情。

胡氏家庙前的数十根楣杆石


天下第一侨乡

为什么中川号称“天下第一侨乡”呢?原来,中川村海外的华侨数量比家乡的人口多出好几倍。资料显示,现中川村有2500人左右,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却有1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在20世纪初,该村便已经开设了银行、邮局、当铺等金融机构,以及饭店、中药铺、杂货店、裁缝店等商业设施。虽然笔者没法求证“天下第一侨乡”的确凿由来,但比起梅州市有名的“侨乡”——曾有“客家世界第一古村落”之称的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其华侨的占比确实高了很多(侨乡村人口3200人,在外华侨约6000人)。2021年1月,中川村入选第三批福建省侨乡文化名镇名村名单。

村中小溪两岸,散落着数十座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小楼,它们二三层高,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大型土楼之间;部分小楼巧妙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小溪内虽略显杂乱,但水质清澈。古色古香的屋檐下挂着一排鲜艳的五星红旗,足以彰显中川人民的爱国热情。同伴们拿出手机在尽情地拍摄,生怕漏了每一帧秀美的风景。

中川村的古街巷总长约200米,仿佛一条时光的隧道,将人们带回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客家乡村。房屋店铺底层的屋檐巧妙地延伸至溪岸,为行人遮风挡雨,同时形成了宽敞的廊道;廊道铺以光滑的鹅卵石,廊柱之间巧妙地设置了休闲长椅——美人靠。沿着小溪,从村头至村尾,共计19座石拱小桥横跨溪流,每一座桥的桥栏都可供一二十人同坐,这一区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和好坊”。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维护乡村和谐、促进邻里和睦的精神家园。

经过十三桥,我们来到一杂货店寻找“童年的记忆”——吃雪糕,并与店老板拉起了家常。招牌上的两行文字很有意味:春天的叶子淡然了风霜,我要寻找那不再交替的时光。看得出来,老板的生意不是很旺,因为当下来古村旅游观光的游客不是很多。诚然,相较于安徽之西递、宏村以及江西婺源李坑等,中川村的知名度还是要略逊一筹。但我们还是相信,在国家如火如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川村凭借她丰厚的人文资源,将来一定会迎来更多的天下宾朋。

中川村的文化密码

据说中川村有“六个文化密码”——九级半的典故、鸡内腹的故事、胡氏家谣、族谱三字经、中川暗语、中川预言;又有人把中川村的文化特质概括为“拼、亲、孝、教、才、富”。中川村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也足以让我等参观者为之叹服。

行走间,我们来到了胡氏家庙前,那数十根楣杆石深深吸引着我们。据了解,胡氏家庙兴建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占地面积4847平方米,因年久旧损、失火烧毁等原因,先后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乾隆五十六年(1791)、道光十四年(1834)、民国十五年(1926)、民国二十三年(1934)和1984年六次重修或复建,可谓饱受岁月的风尘沧桑。房屋主体建筑全部采用木质构建,不用一枚铁钉;内外梁柱屏风均雕梁画栋,绘饰精美;屋脊雕塑鸟兽人鱼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正门的门楼“胡氏家庙”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门联阴刻“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蛟潭”意蕴有蛟龙出没的胜地,“麟史”指《春秋》,由此可观胡氏家族文化基因之强大且深厚。据说庙前门坪上曾经竖立36支光宗耀祖的功名碑(楣杆,其中21支木碑已枯毁,今留有15支石碑),每一根楣杆的顶端,或龙盘虎踞,或雕刻成毛笔笔尖造型,规模宏伟,气势轩昂,是胡氏家族乃至中川村“文武世家”的象征。据介绍,仅明清两代,中川村就出有进士5人、举人30人、贡生123人、秀才288人、监生564人、文武仕官108人。其中有山西按察使胡应卿、山东按察使胡士鳌、云南按察使胡文、山东布政使胡明佐、翰林院编修胡峻、翰林院侍诏胡贯传、解元胡萃仁、荣禄大夫胡子春等。此外,还有“三代四司马”之类的人文佳话。

看着屋前一条有点“异样”的石砌台阶,笔者忽然回想起前述中川村六个文化密码中的“九级半”典故。原来,这条总共九级半的台阶,一至八级是用花岗岩条石铺就的,到达顶端的第九级再加半级则是用青石铺就的,而最后那半级只能容一人单足落地。据说最初的本意是铺八级,没想到铺好后高度不够,但如果铺九级或十级,数字在当地又不吉利,于是索性加铺了一级半。于是乎,这九级半台阶就成为中川村特殊的文化“密码”——早期的胡氏后裔初次到海外拜见同族宗亲时,长辈总会提问祖庙的石阶有几级,如果答不出来,就戏说他不是地道的中川人。看来,这“九级半”不仅是村中的文化密码,更是中川人的乡愁。

中川名人及其遗迹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得知,中川村有4位“精神偶像”级的人物,即“乡贤公(胡贞一)、胡文虎、胡斐才、水客王(胡前光)”,中川六字文化特质在他们身上可浮雕般凸显出来。其中“敢拼敢搏”的代表就有马来西亚“胡椒大王”胡泰兴、锡矿大王胡子春,新加坡“万金油大王”胡文虎,香港“新闻女王”胡仙,印尼“化工大王”胡秀波等。中川胡氏文化“不忌富”。在君子“言义不言利”的封建时代,曾任台湾漳化县学官的胡旃乡就敢按“富”字来建楼,成为永定土楼的“字形楼”——富紫楼。

这是一座奇特的两层方楼,面宽21.5米,进深47米,楼门朝西,南北各有两个边门。楼东隔一小巷,是一排厕所和库房。在平面上它与方楼环周的楼房组合成“富”字的宝盖头;楼中正对大门是一条宽2.3米、长27米的小巷,居民称之为“天街”,天街尽端的门楼内,由祖堂与书房围绕小天井组成一个四合院,从平面上看这是“富”字中间的“口”;天街中段,四个门楼隔街相望,进门是四组带天井的大厅,它们的平面构成“富”字下面的“田”。外围的楼房由内侧的回廊联系,设6道楼梯上下。“富”字的布局使楼内空间别具一格,“富家占大吉,紫气自东来”这对门联点明了富紫楼按“富”字布局,追求富贵吉祥的本意。

中川村的名人故居是中川文化的灵魂,它能让游客真正领略到名人真实的生命与风采。只是囿于时间关系,实在无法一一探访,憾甚!

虎豹塔是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而建,坐落于中川村西南角的虎形山腰,总建筑面积为970多平方米。该塔参照香港“虎豹别墅”的虎塔进行设计,塔高七层,塔形为八卦式,属钢筋水泥琉璃葫芦顶建筑。宝塔周边还有园林广场、胡文虎铜像、碑林、游步道等附属工程。2013年11月,下洋中川景区获评3A级旅游景区,虎豹塔作为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深受游人喜爱。

(刊于梅州日报2025年3月30日客家版)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