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民国大埔为何频繁换县长?

(菱歌  摄)

●刘礼达

翻看1992年版《大埔县志》,看到关于中华民国时期大埔县政府机构的记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民国一共38年时间里,大埔县前后却换了50位知事或县长。平均下来,他们的任职时间才9个月。而仅在100年前,也就是1925年这一年就换了8位,平均下来,任职时间才一个半月,是更换最为频繁的一年。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产生疑问:民国时期,大埔县长这个差事不好做吗?

自民国元年即1912年起,改朝换代了,清朝时期的知县改称县长,1914年10月改称知事,1921年冬又改回称县长。直到1949年,这38年时间里,大埔知事或县长即是大埔县的最高行政长官。

据介绍,民国时期的县长主要由两种方式产生:考试和举荐。考试比较严格,录取人数少,录取后也不一定就能赴任。更为普遍的是靠举荐,举荐则由省政府主席和民政厅厅长决定。由此也造成了当时很严重的买官卖官的腐败现象。而民国时期大埔县的50位县长是怎么产生的,1992年版县志里没有谈及。但民国版《大埔县志·职官志》介绍了每位县长的来历,几乎都是由上级委任。如1925年的8位大埔县长,是由粤军总指挥部、东征军、东江行政公署等委任。

100年前的1925年,大埔县的8位县长分别是:陈德先(潮安人)、张次阶(大埔人)、涂思宗(蕉岭人)、邓季赫(大埔人)、吴泽春(湖南人)、陈沅(饶平人)、彭毅(大埔人)、谢直君(梅县人)。其中张次阶3月8日就任,3月27日离任,只干了19天。大概是民国时期大埔县任期最短的一位县长。8位县长走马观花式地赴任,还没混个脸熟,屁股也还没有坐热就走人,所以在大埔肯定难有作为,百年后自然也是寂寂无名。

当然,这和当时中国所处的大环境有关。100年前,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国民革命军发动了两次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还是来看县志里的记载。1992年版县志《大事记》里,1925年这一年只记载了4件大事,其中一件是:“是年,国民革命军东征,陈炯明余部洪兆麟窜潮安,后又溯江而上,至桃花,商店被抢一空,至高陂强令派饷,劫掠20余万……”不仅洪兆麟,军阀的其他残余势力也在大埔强派军饷、作恶多端。

民国版县志所记内容与1992年版县志略同,但还有一句:“国民革命军先锋队涂思宗到县,军纪颇严,人心始定。”涂思宗是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第二纵队上校团长,后来被授予国民党陆军中将,于1925年3月28日,第一次东征时,取代张次阶兼任大埔县长,5月31日离任。

在如此混乱不堪的情况下,县长自然是不好当的。不仅是大埔的县长,事实上,当时全国的县长都不好当。首先,他们要和当地的乡绅搞好关系,否则政令出不了县府。其次,要完成上级如省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再次,因战乱频繁,还要伺候好驻地的军阀、军官,等等。如此一来,他们早已被折腾得精疲力尽,怎能在地方干出业绩、为民造福?

100年前,大埔频繁更换县长的现象,也是混乱动荡时代的一个缩影。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县长难做,百姓自然也苦之矣。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