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罗/摄
“下数”的释义与语源
●丘桂贤
“下数”有多项含义,一是指礼数(礼节)、规矩;二是指道理、常识;三是指麻烦;四是指底数、把握。
在客家方言里,“下数”有时也称作“项下”,原是指项目、步骤。项下,这里泛指条款项目。“多项下”,就是条款项目多,步骤复杂,即谓“多下数”。俗语“下数”有多重引申意义,究其来源,是与礼制有关。
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最早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礼数,即礼节。古时礼节制度化,以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礼制涵盖了饮食、起居、婚嫁、祭祀、丧葬等方面,各种礼制往往又是含六个礼节,因而都称为“六礼”。比如,礼节规定总称有六: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和乡射礼、相见礼;古享祭宗庙之礼有六:肆献裸、馈食、祠、禴、尝、蒸;确立婚姻关系之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些礼数都可叫“六礼”。“六礼”的“六”便是“项下”的数量,也即谓“下数”。“多下数”就是礼仪繁琐,步骤复杂,这也是人们对礼数表达不满的用语。当然,旧时的礼制也不单单是“六礼”,还存在大量礼俗习惯用法,如乡规民约、家法族规、行规会规等,这些“礼法”规范着民间经济、社会活动和生活日用的方方面面。
礼数就是“下数”,是人们必须遵从的行为规范,故“下数”就是规矩。常用语有“多下数”“讲究下数”。
礼数就是“下数”,是人们必须明白的道理和常识,故“下数”引申为道理和常识。常用语有“懂下数”“知下数”“唔知下数”“有下数”“无下数”。
礼数复杂繁琐,故“下数”又引申为麻烦。常用语有“多下数”。
礼数详尽,包含完整的方式方法和细则,因而“下数”可引申为底数、把握。在四川、湖北和一些地区的方言里,“心里有下数”是指心里有了底数或有应对的把握,也就是心中有数的意思。可以认为,我们日常所说的“心里有数”的“数”便是“下数”的省略。
我国许多地区都有“下数”的说法,虽然“下”字在当今的官话方言里都读“xia”([ɕia]),但在“下数”一语中仍读“ha”(哈),这一读音符合汉语中古时期的读音。下,《广韵》:“胡驾切。”
最早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礼”是周礼。三千多年前,周礼公示天下,成为各朝帝王引用的基本礼数,进而影响华夏民族的各种礼节、礼仪、礼俗和礼教。
笔者也曾认为“下数”来源于占卜问卦,是占卜问卦的“次数”。虽然占卜问卦有固定的仪式与规矩,这样能引申出“下数”的部分含义,但不能涵盖全部含义,且“次数”与“下数”关联显得牵强。
总之,“下数”来源于“礼”,而“礼”的来源是祭神求福。“下数”原是指礼数的项目数、步骤数,并由此引申而出各种含义。
梅州有一俗语“夏万秋个灯笼——十分多‘夏字’(下数)”。这是双关歇后语,指多规矩、多麻烦。客家方言“夏字”与“下数”同音。“夏万秋”是非常有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位于梅州市城区。例句:
1.新娘新郎要为宾客敬酒、端四手茶,整个婚宴十分多下数。(礼数)
2.年轻人乘车要懂下数,要为老人、孕妇让座。(规矩)
3.老年人都不太愿意使用智能电视遥控器,左按右按,又还要电视画屏上切换,十分多下数。(麻烦)
4.佢刚学开车就敢上高速路快速行驶,真真无下数。(常识)
5.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内的,这个下数你都不懂?(常识、道理)
(刊于梅州日报2025年3月20日客家版)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