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海熬波:
四川客家人与川盐业
●陈伟平
《皇朝经世文编》卷50《户政·论川盐》称:“四川之货殖,最巨者为盐……业盐之人愈繁,川中沃烧,为各省流徙之所聚”。清雍正之前,甚至出现“商人不须大有工本”,便能设灶煎盐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商品经济意识较浓的客家人绝对是要参与其中的。
罗泉井图(光绪《资州直隶州志》)
清代盐井汲水图(《四川南阆盐务图册》)
运盐图(《四川南阆盐务图册》)
清末自流井盐场停泊的盐船(柏石曼/摄)
自流井广东南华宫(柏石曼/摄)
威远颜氏祠堂“庄穆祠”(民国《颜庄穆祠谱》)
四川客家人与川盐业的复苏
在川北射蓬盐场,清乾隆年间有广东龙川移民巫粤海在“蓬西谭嘉坝烧盐为业,因盐市增涨,得积金数百”(清末蓬溪《巫氏族谱》)。清同治年间,祖籍广东龙川的钟铭三“在眉州之太和场开拓盐业,获利颇丰,举家皆往焉”。内江《林氏宗谱》也记载,祖籍福建汀州的林炳荣,“长于经济之学,常凿井、煮盐,以致殷富”。在川南的犍乐盐场,从事盐业的客家人更多。范锴《花笑庼杂笔》称:“嘉定府犍为县五通桥之永通厂,今为最盛,不下万井。业煎者多为楚、秦、粤客。”清乾隆时,就有原籍广东龙川的钟成扬,“分炊后,为子孙计,开井于五通桥(民国郫县《钟氏族谱》)”。在盐场经营的客家人中,不乏实力雄厚的大工场主。王培荀《听雨楼随笔》称:“犍为有张汝杰者,广东人,家贫,只身来川负担营生,积有微赀,烧灶攻井,渐至八十万金,迎父母兄弟共居,产业甚丰”。另有来自广东的巫氏家族,位列清代犍乐盐场的八大盐商之一。乾隆年间,迁入五通桥的广东兴宁县移民王毓源更是“以盐筴起家,赀雄犍乐间”(清光绪《井研县志》卷36《乡贤》)。其子王伟钦后迁入井研,在井研经营盐业,成为井研首富。同族的王忠和、王惠和等人也在井研开办盐井,富称一世。
在自贡盐场,客家人对盐业的开发也不可小觑。福建长汀县移民林启公于清初改进输笕技术,对盐业生产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福建长汀县移民林惟鹤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与其侄林正质、林正量购买了富厂王静庵业,矬办“盛海”“盛龙”两井,“水火相济,获利巨万”,后又在自业内开矬“涌源”“涌泉”二井,深达八十余丈(民国威远《林氏族谱》)。乾隆年间,长汀县移民陈太龙也在自流井投资盐业,致富发家。乾隆四十五年(1780),广东长乐移民钟学辉在自流井开挖“丰顺井”,后又开发“东海、淮海、海发、海盛、海中”等井,“俱见大功”。清嘉庆十七年(1812),其子钟佑朝又与弟佐朝、弼朝“夥买深沟‘天生’六井,皆咸泉上涌焉。而且开设盐店,认案充商,财源似春分送雨,利息如晓日腾云”。清光绪年间,钟氏族人钟利仁,“精研海熬波之术”,受聘于多个井灶,后“自办煎烧,需煤少而产盐多,获利恒倍蓰,为族煎制炭盐之先进”(民国内江《钟氏复周祠族谱》)。至清末,钟氏在自流井深沟、柏林、叶家沟、芦稿冲、观音滩等地拥有的盐井已达40余座。
除了私人,拥有大量土地的客家会馆也会参与盐业开发,如嘉庆八年(1803),自流井天后宫便将土地出租,用以开凿盐井,并凭地主身份分得“地脉水分六口”(《自贡盐业契约档案选辑》)。
四川客家人中的盐商巨擘
在自贡盐场的客家盐商中,清代中叶兴起的颜氏“桂馨堂”最为成功,是清末自贡四大盐商之一。“桂馨堂”始祖颜廷跃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率领妻子温氏和三子从广东惠州府海丰县入川开垦,初居于嘉定府威远县何家坝。因为颜氏勤于耕种,重视教育,到清乾隆末年时,已在威远和富顺县置业数处,交纳条银五十六两之多。到第四代颜仕超、颜昌英和颜霭廷兄弟时,颜氏开始进军自贡盐业,各创盐号,“桂馨堂”即颜昌英盐号之名。相对于掌握大量土地的本帮和拥有雄厚资本的陕帮,以“桂馨堂”为代表的粤帮更多关注于技术革新。清道光五年(1825),颜昌英等开凿的“永兴井”以接近千米之深,号称盐场第一,直到十年后,才被“燊海井”超过。清同治十年(1871),颜氏族人颜蕴山发明“深井浅推”的技术,成功开凿了“生财井”,保障了黑卤的高产稳产。他也因此被自贡大盐商王氏“三畏堂”任命为扇子坝十八眼井总坐办,在富荣盐场举足轻重,获得“盐场鲁班”的美誉。除了技术革新,“桂馨堂”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强调灵活通达,率先打破了独资经营的模式,联合中小盐号,组建了盐业“公司”,和同场王三畏盐号在楚岸同台竞争。
清道光年间,“桂馨堂”已经发展成为自贡盐场最大的井业主,拥有井灶达140多处,盛时产卤水2000余提,年产盐巴70余万担,每年收入至少50余万两白银(自贡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自流井盐业世家》)。颜昌英之子颜晓凡主办时,“桂馨堂”势力达到极盛。颜晓凡“至于两厂鹾政,凡兴利除弊事,悉肩担而促成之,如扩充盐场、创开楚计各岩,及推倒陕号,御抽水厘,由井河运盐以利行输,立一切厂规等功,昭昭在人耳目,人到今称之”(民国威远《颜庄穆祠族谱·晓凡公传》)。
在颜昌英的帮助下,其妻弟李振亨(原籍江西赣州府龙南县)也于清道光年间涉足盐业,开凿“挖耳井”,由此起家。李振亨与其弟李振修共立堂号,取名“陶淑堂”。“陶淑堂”在李振亨及其后辈的苦心经营下,在清末逐渐发展成仅次于自贡四大盐商的盐业巨擘。
进入民国,粤籍客家人继续活跃于自贡盐场,推动盐业的持续发展。“桂馨堂”总理颜心畲率先引进蒸汽机车,积极推进盐业生产的机械化。颜氏开办的“双福井”,最高月产卤2.8万担,烧低压瓦斯达50余口灶,是当时自贡盐场著名的高产井。祖籍广东的侯策名也凭借善于经营,注重技术改进,在盐场发展壮大。抗战时期,侯氏名下拥有火灶200口以上,每月产量达10载,企业资产已超过100万元(以银元计),成为自贡新兴的大盐商之一。
资州罗泉井是川南另一处重要盐场,其“始于秦、兴于宋、衰于明、复于清”,广东客家移民对清初罗泉井的复兴贡献颇著。罗泉井最大的盐商家族钟氏即是来自广东镇平县曹田尾的客家人。该族入川始祖钟昌琼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迁川,次子钟太琇在罗泉井开办“同福灶”,逐渐发展成为罗泉最大的盐灶。除了钟氏,罗泉潘氏、张氏、林氏、刘氏等盐商家族也来自粤东。这些客家盐商除了投资罗泉盐井,还一度将产业扩至自流井和贡井,步入井、灶、笕、号一体的规模化经营。
四川客家盐商与川盐运销
清代中叶,随着“川盐入黔”“川盐入滇”和“川盐济楚”的开展,食盐的批发与运输,也成为四川客家商人的重要业务。清嘉庆年间,祖籍广东长乐的周廷珪“接办宜宾计商盐岸,用数万余两为子孙长久之计”(民国宜宾《叙府周氏族谱》)。清咸丰年间,自流井客家盐商颜氏“桂馨堂”在重庆开设“太和贞”盐号,在湖北的宜昌、沙市、汉口设有分号,从事楚岸食盐的批发。颜氏又在重庆开设“恒兴隆”盐号,在江津、涪陵设有分号,从事省内计岸盐业的经营。清同治五年(1866),因楚岸竞争太过激烈,“桂馨堂”盐号总管颜觉吾决定停办楚岸业务,改为经营黔岸,在丰都县设立“乾丰泰”盐号,专销贵州东、北、东南部的几十个州县,获得巨利。
自流井客家盐商李氏“陶淑堂”步“桂馨堂”之后,也设立盐号,经营黔岸业务。其经营的巴盐,除近销到贵州东北部各州外,还远销至湘西苗瑶少数民族地区。在滇边盐岸,祖籍广东长乐的客家商人杨伯龄在宜宾横江镇经营“捷安”商号,涉足盐业。抗日战争时期,“捷安”商号从宜宾盐务局取得了食盐专卖权,基本控制了横江下游地区的食盐批发和销售业务。
可以说,闽粤赣边客家移民深度参与了清代四川盐业的复兴与发展,为川盐业的繁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四川经济史与中国盐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稿件来源:巴蜀客家研究微刊)
(刊于梅州日报2025年3月20日客家版)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