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阳|丰顺“年庚粄”

晓霞/摄


丰顺“年庚粄”  

●刘子阳


除夕之夜,人们早早地吃完团圆饭,欢欢喜喜地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在丰顺县黄金镇白土村的花台地(地名),一群吃完年夜饭的人忙着做“年庚粄”。不了解的人以为,他们是在表达“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景。而熟悉当地情况的人知道,他们这样的习俗,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一是为了感恩,二是为了告诫后人。

在清朝末年,花台地的百姓和白土村其他的村民一样,以耕田为业。在农闲时节,利用当地出产的竹子,编织火窗、畚箕、箩敲等器具,到“三日一圩”的黄金镇圩市上售卖,以获取为数不多、但相对稳定的金钱。在旧社会,不少人有赌博的恶习。俗话说:十赌九输。他们要是输掉一两天的生活费,日子还不至于过不下去,因为下一个圩日又有了卖竹器的收入——“如要赌,落白土”,这句口头禅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确实反映了当年村里的一些社会现实。不幸的是,我们的主人公——一个男人沉迷于其中而又不能自拔,几年下来,背上了不少的债务。

这一年的大年三十,他好不容易向别人借了点钱,到圩市去购买年货。就在市场的边上,一个赌摊的出现,又把他吸引了过去。刚开始,他手上的一堆铜钱,变成了碎银,由碎银又变成了一大锭银子。他刚要走开,又想,手里的钱用来偿还历年欠下的债务之后,已经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孩子的衣服和其他过年的物品。鬼使神差地,他又赌了下去。结果,他的银子由大锭变成了小锭,由银的变成了铜的,最后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不见。正当他抬起头来,发现太阳已经下山,圩市已经散去,夜色笼罩着整个世界。

他失魂落魄地往家的方向走。走到半路,看到家家团圆幸福温馨的场景,想到自己的境况,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再想到家里父母、老婆和孩子那期盼的眼神,他无法原谅自己。于是,懊悔的他来到路旁的一棵大树下,解下裤腰带,自行了断。

但“年庚粄”并不是为了纪念这位在除夕夜自杀的男人。事实上,他很幸运地获救了——路旁的一位看林人救了他,并借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返回圩市,找到还在营业的店铺去购买年货。别人家早就做好了过年的粄,只有他家在除夕夜才完成,并美其名曰“年庚粄”。赌博输钱、自杀获救的事情,他也向家人坦白了。后来,为了表达对看林人的感激,同时告诫子孙不要重蹈覆辙,于是花台地有了除夕夜做“年庚粄”的习俗。

“年庚粄”的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有人传言,因为赌博而穷困潦倒的花台地男人,在大年三十的傍晚时分,在大丘田的田坎下,发现了一只金母鸡带着一群金小鸡在觅食。他扑上前去抓了几只小鸡,就得到了金灿灿的金子,从而渡过了难关。这神话传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当然不足为信——大概是有人在编故事以警示世人罢了。

  (刊于梅州日报2025年3月13日客家版)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