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探索 探索中发展
——关于“客家话”吟诵的思考
●古从新
前言:
在古代,旧体诗词与吟诵紧密相连,诗词是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而吟诵则赋予诗词独特的韵律与魅力。“客家话”吟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及各种因素影响,其传承目前面临诸多困难。
2024年11月23日,梅州市诗词学会吟诵分会,举办了客家话传统吟诵研讨会。这是我市首次举办的吟诵学术会议。(钟秀丽/供图)
2024年重阳节“客家话传统(古法)吟诵、吟唱会”在梅城举行,近百人参加。图为吟诵者上台表演。(钟秀丽/供图)
2025年1月18日,由梅州市诗词学会和梅县区诗词学会共同主办的“客语吟千载 童心诵古音”客家话传统吟诵教学活动。(钟秀丽/供图)
古法吟诵面临失传
古人吟诵所用语系究竟是朝廷规定语,还是“中原音韵”或者地域性语言?其吟诵方式又究竟如何?由于缺乏旧时录音及确切资料,我们难以给出确切答案。十年前,六十岁以下之人大多不知吟诵为何物,除非家学渊源深厚,上辈中有诗坛高手且亲身听过上辈吟诵,或在高等教育中接触过吟诵知识的,否则谈及吟诵便会茫然无措。即便在高等教育中所学专业非吟诵领域,偶尔听过名师吟诵,也难以领悟其真谛。这种失传主要源于历史发展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吟诵带来直接冲击。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旧体诗词等传统文化一度被视为糟粕而遭批判。在其影响下,古典诗词处境艰难,甚至出现“礼乐崩坏”之象。一些大文豪放弃旧体诗词创作,转写“新诗”代替。于是,过去懂诗词创作的先辈们不再谈论诗词艺术,有人虽心有不甘,但为保身,不敢创作和吟诵。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或离世,或遗忘吟诵的依据。故古人吟诵旧诗词究竟用何语系,已无法复原,成为当今吟诵领域的新课题。
与“中原音韵”有异同
令人可喜的是,“客家话”吟诵与“中原音韵”有着优势的关联。“中原音韵”在历史上对诸多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影响,梅州的客家人恰是因战乱而几次从中原迁徙而来,今天的许多客家话还保留着“中原音韵”的元素。然而,“客家话”在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保留了自身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与“中原音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之别。对于“客家话”吟诵来说,如何在传承中把握与“中原音韵”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2010年1月,教育部审批成立了中华吟诵学会,旨在推广和保护中华吟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会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展示吟诵艺术,推广吟诵教学,组织交流研讨,推动了吟诵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但吟诵仍未普及,会写诗词又懂吟诵者凤毛麟角。
在此形势下,梅州市诗词学会开展“客家话”吟诵活动,涌现出不少“吟诵作者”。在多次百人诗会和雅集活动中,登台者以“客家话”吟诵,有的还进行创新,融入现代艺术元素。然而,虽精心准备、认真投入,但仍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之感。像宋湘、黄遵宪、丘逢甲等古代客家籍诗词名家,与今天的吟诵是否一脉相承,我们无从确定,毕竟他们已经作古,不知他们用“中原音韵”还是“客家话”吟诵,这是个谜。
在传承中探索
梅州市诗词学会十年来开展“客家话”吟诵活动,旨在抢救濒危的文化艺术,功德无量。但因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不同,“客家话”存在着语言差异,虽意思相同但读音不同。
以梅州不同地区的“客家话”为例,梅县和兴宁的客家话在发音上较为柔和,声调变化相对丰富;而五华的客家话则更硬朗,字音发音与梅县有所不同。在吟诵同一首诗词时,梅县、兴宁的吟诵者更注重声调的婉转变化,体现的情感细腻;而五华的吟诵者发音硬朗,节奏更明快有力,体现诗意和情感抑扬顿挫效果明显。又如大埔、丰顺、平远、蕉岭等地的客家话,因比邻福建、潮汕、赣南,某些词汇的发音有独特之处,但也会影响到“客家话”吟诵的韵律和风格。
由此可见,要普及“客家话”吟诵,首先要确定“客家话”吟诵语系,明确梅州各地语言最能涵盖“客家话”吟诵的表达方式。否则各地代表上台吟诵同一首唐诗或宋词,可能会各有各的吟诵方法,在音节、节奏感与快慢的把握上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甚至会因各地语言的声调差异,导致难以确定真正的“客家话”吟诵语系,让听者无评判依据。其次,目前“客家话”的吟诵者,所学依据不明,所吟是否纯“客家话”也不确定,甚至存在混有普通话或朗读成分的情况。
从权威资料介绍来看,古人吟诵是依字行腔,吟诵时要读准字音,每个字的声音走向要与声调方向相符,不能倒字;依义行调,即吟诵时每个字、每句话的高低长短要按文意来安排,确保吟诵的旋律与诗意相融,达到抑扬顿挫的动听效果;入短韵长,处理好入声字的短促特征和韵字的拖长处理,有助于表达诗文的情绪和节奏。这些理论表明吟诵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是学习和传承经典的基本要求。
在探索中发展
综上所述,要达到纯正“客家话”的吟诵,吟诵者要了解并熟知“客家话”语系,还需掌握正确的吟诵方法。
为推进“客家话”吟诵的发展,可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组织专家学者对梅州各地客家话进行系统研究和比较分析,确定标准的客家话语系,制定吟诵规范和标准,包括音节节奏、快慢节奏、声调运用等,为吟诵者提供指导;二是以诗词进校为契机,让懂吟诵的作者向学生开启吟诵教育;三是加强对吟诵者的培训和培养,通过举办吟诵培训班、讲座等活动,邀请专业吟诵专家进行教学指导,提高吟诵者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最后,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客家话”吟诵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公众对“客家话”吟诵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吟诵活动和比赛,为吟诵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只有这样,“客家话”吟诵艺术才能得到传承和弘扬。否则,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有失传之虞。
(注:作者古从新系原五华县诗社社长、五华县作协副主席)
(刊于梅州日报2025年3月13日客家版)
编辑:廖智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