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胜文 文/图
丰顺县因为地处客家人和潮汕人交界处的“锋面”,加上1738年建县时划入区域由周边州县分别划割一部分合并成立,居民也就随着区域划入,境内讲客家话居民占三分之二,讲潮州话居民占三分之一。千百年来,因为经济文化交流和互相通婚等原因,区域内讲客家话居民与讲潮州话居民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互相学习,形成了客中有潮、潮中有客,并且形成了以汤坑为中心、以汤坑话为代表的独特的“半山客”文化,表现在语言、建筑、习俗等诸多方面。丰顺县的文化习俗也体现出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还有兼容性,即既有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又有潮汕人的传统习俗,还形成了客潮文化融合创新的文化习俗。就以农历传统的节庆食俗为例,丰顺县就具有客潮文化融合创新的独特性。
汤坑牛肉炒水粄
我们在欢庆每个农历节日的时候,除了食品有所特别选择和区别外,还要分什么节日吃什么,节日当天是吃早餐、吃中餐,还是吃晚餐。
我们家乡把除夕叫“三十晡暗”,也是以吃年夜饭来庆祝的。“三十晡暗”那天中午,我们就会自觉带着鸡、鱼等到祠堂里拜老祖,回家以后就紧张地洗菜、切肉等,准备吃“年夜饭”。那时候,吃“年夜饭”都是在家里,而且时间特别早,在当天下午四点多,甚至三点多钟,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起了“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迎新送旧,团团圆圆,兴高采烈,其乐融融。
正月初七,我们家里人也早早准备好七种青菜,做成“七菜羹”,吃七样菜羹,以庆“人日”。
炒虎爪豆
元宵节,我们叫“正月半”,也是“吃夜”的。每到“正月半”晚上吃完饭,人们三三两两就约在一起或到村里的“禾坪”(晒谷坪)上打鞭炮、吹气球、玩游戏,或踩着单车到县城汤坑逛逛街,看看各类活动,如猜谜、游园、潮州大锣鼓、迎花灯等,还有人会赶去二十多公里远的埔寨去看“烧火龙”表演。
清明节是没什么特殊吃玩之类,我们家乡传统的扫墓祭祀一般在正月,主要在正月半,汤南居民和汤坑镇部分居民扫墓祭祀是在冬至。时至今日,也有部分居民选择在清明节扫墓祭祀先祖。
汤南菜粄
小时候,我们家乡在清明节后进入“三荒四月”,这个季节,春耕生产繁忙,还没有新的收成,加上上一年冬季的收成也已消耗得差不多了,所以,每逢“五月节”(即端午节)的时候,虽说是在中午庆祝,但因为食物短缺,也就比较简单点,好在那时候,我们家乡还有种植小麦,也刚好收获不久,就会拿着刚收获的小麦去墟镇上的“打面房”磨成面粉,然后“打”成面条,或用家里的小麦和来村里吆喝卖面线的小贩换几束面线,这样,“五月节”中午就吃“炒面”或“炒面线”以示庆祝。
过“七月半”(即中元节),是在中午吃饭庆祝,那时候“七月半”吃的食物是比较丰富的,是比春节稍逊的节日。那个时候,因为稻谷刚刚收成好,最忙的六月农忙季节也刚过去,家里饲养的鸭子也长大了,一到“七月半”,家家户户就会宰鸭买肉,还会挑起大米去村里的石磨间,舂米砻粄,回家后就“炊水粄”、炒水粄、吃鸭肉……
香芋粄
“八月半”,即中秋节,那时候过“八月半”不比现在这么隆重。虽说是在晚上庆祝,却没什么好拿来煮炒庆祝,一是因为北风飘飘,天气转凉了,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准备上山砍柴了。而且山林离村又远,约“三四铺路”(约三四十里路),每年一到农历八月,大人们就要紧张地搓绳缠蔴索,准备“八月半”后就去山里砍柴斫木的物品和农具等,“八月半”一过完,父母亲和乡亲们就会背上挂着禾镰钩索的扁担,穿村过寨,结伴步行到远处的柴山上“割鲁萁”“割猫毛草”“砍树枝”等,以备一年的烧火做饭等生活用柴,可以说,那时候八月砍柴是一年中最繁重最辛苦的农活;二则要准备好冬种冬耕的种子和农药、农具,那些番薯、香芋、黄豆、花生等等要省吃俭用,以留种备耕。那时候,家里过“八月半”也就煮点芋头干饭,再从自家田里摘来白菜和买来的几块豆干炒着吃,或炒些乌橄榄肉,有时候买点肥猪肉煎油,然后用“猪油渣”炒菜,往往这个时候,我们就像过年一样,吃得特别香,吃相也就“大糍横口”了……
汤坑”齐子粄“(软粄)——卢胜文摄
我们丰顺大都叫冬至为“冬节”,在冬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齐子粄”(即“软粄”“糍粄”)吃,而且是在冬节那天以早上吃“齐子粄”算过节的。儿时每至“冬节”(即冬至节),父母亲即使再忙,也会早早准备好“糯米惜”(即糯米粉)和白糖、芝麻等(那时候,白糖是比较贵重的食品),认真搅拌成圆圆的糯米粉饼蒸熟,或在锅里直接搅拌,热气腾腾,看看熟了,做成“齐子粄”了,就把它放在盛满白糖、芝麻的盘子里,用筷子把“齐子粄”划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蘸着白糖芝麻就往嘴里送,那香香甜甜的味道感觉特别好吃。有时间,糍粄大块了点,会搞得满嘴都鼓嘟嘟的,一吞一咽间,噎得眼泪都会掉下来,但还是吃得喜不自禁,那香香甜甜的味道口齿留香,那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场景温暖了整个房子。我们家乡有句话叫“大糍横口”,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意思,总以为是骂人吃东西不雅观的话,现在想想,也许正是说夹着大块糍粄横着进嘴里吧!我们家乡民间还有句谚语:不到冬节不寒!意思是到了冬节这个节令,天气也就开始变冷了,真正进入冬天了。我们家乡民间还流传一个说法:吃了“齐子粄”就大一岁!也即是说,一到冬节,年关将至,人也就算大了一岁。那个时候,我心里就想,如果不吃“齐子粄”了是不是就不会大一岁啊!我们乡村很多民俗节庆活动的宴请是按人的年龄划分来邀请的,如果过了冬至节,那么在冬至前可能不能列入宴请邀请范围的人,在冬至节后,就可以参加宴请了。汤南居民还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那里冬至节十分隆重,在外地的家人都要回来过“冬节”,冬至当天还要举行扫墓祭祀。
丰顺豆干角
记得我在县城汤坑读初中的时候,有一年冬节,早上从离县城较远的家里吃了糍粄后才急急忙忙赶去城镇的中学上学,因那时候家里人多,自行车少,我哥哥载着我,虽然紧蹬急赶,依然迟到。当我悄悄走进教室时候,听到同学们的窃窃私语让我感觉羞愧难当。从此以后,我就从来没有再发生因为类似这样的事造成上学或上班迟到。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