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璀璨星如雨(菱歌 摄)
●陈赞发
春节临近,看到很多商店、摊档都已经摆放出各式各样的烟花爆竹,透露出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让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家中自制“火箭”度元宵的经历。
小时候,供销社里只有爆竹出售,烟花却还没有出现,我们甚至不知烟花为何物。那时候家乡有一种习俗,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为的是迎春接福,而到了元宵节,却要在家门口“射(燃放)火箭”,寓意是要把旧年的衰运“送走”,求个“利利是是”。于是,我家也和寨子里的许多家庭一样,抓住这个难得的商机,自制“火箭”到街上出售赚钱。我们那时所称的“火箭”,其实就是现在烟花的雏形,拿在手中或插在地上点燃引线后就会带着一串火星“嗖”地飞向夜空,就像基地发射火箭似的,待火药燃尽火星消失后也就悄无声息地掉落回地面了。这种看起来土里土气、玩起来也很简单的“火箭”,制作过程却是要好几道工序,需要花费许多的工夫才能完成。
春节前,趁着农闲时节,父亲先是带着我们到山上割回茅草茎,然后统一截成约30公分的长度,用细绳扎成一捆捆存放起来,这是做“火箭”的“发射架”用的。接下来,就是用一张张的旧书纸或报纸,里面放入差不多等长的细竹管或削成圆溜溜的小木棒,让书纸或报纸围绕竹管或木棒卷至合适的厚度后,再不断地用力碾压,直至压得足够紧实后,用糨糊粘贴好纸张断口处,抽出竹管或木棒,就成了一段空心的纸圆筒。然后,把纸圆筒截成约4公分长的小圆筒,这就是制作“火箭”用的“火药库”。再接着,是把小纸圆筒一个一个地叠放至直径约15公分的小铁框里,直至挤满整个铁框,不会轻易掉落为止。然后把装着纸圆筒的铁框倒置于一块木板上,木板上均匀地立着细铁钉,每一枚铁钉刚好处在纸圆筒底部的正中位置,接着往里面撒入适量的黄泥粉,再用小木棒进行打压,让纸圆筒里的黄泥粉结实地固定在底部,然后让纸圆筒与木板分离,那黄泥中间就留下了一个小孔,这是制作“火箭”时安装引线用的。
上述工序一般都是赶在春节前完成,而跟引线与火药有关的工序要到元宵节前几天才完成,因为装入引线与火药后不能放置太久,怕与空气接触产生潮湿影响“火箭”的发射。
元宵节快到了,我们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完成“火箭”制作的后期工序。一样先是把纸圆筒叠放至小铁框,直至挤满整个铁框,然后把铁框连同纸圆筒平放在桌面上,带有黄泥那头朝上,接着往小框孔里放入剪成约2公分长的引线,然后把纸圆筒的上下颠倒过来,再往“火药库”里倒入适量的火药,用小木棒稍微挤压一下,最后用金属器具把圆筒口压瘪压紧,护住里面的火药,让其不会掉出来。
这时,剩下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给“火箭”安装“发射架”了。父亲先是买回大张“色纸”(彩纸),用小刀割成宽度跟已经装上火药和引线的纸圆筒长度相等的纸条,然后用糨糊和纸条把“发射架”与纸圆筒粘贴起来,这“火箭”制作就算大功告成了。为了增加“火箭”的艳丽色彩,以吸引他人眼球,色纸使用了红、黄、绿、蓝、紫等各种颜色,反正是商店里有的,都买了。粘贴“发射架”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活,全家上阵,一个晚上就完成了。
到了正月十四圩日那天,父亲就开始到街上去卖“火箭”了。到元宵节下午,就都可以卖完。当然,也不会把自制的“火箭”全部卖掉,总要留下一些给我们兄弟在元宵节晚上“射”一下,让全家人能“利利是是”地度过新的一年。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