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王国匾额 (张伟东 摄)
●刘奕宏
近日,梅州市乡野印象博物馆收藏展示了一块清朝雍正十一年的牌匾,写着“观光王国”四个大字,右边的小字为:“特简署理潮州府程乡县事加一级刘企峻为”,左边的落款为:“国子监太学生杨九霄立”“雍正十一年癸丑岁孟冬吉旦”。
这块匾额经徒步旅游爱好者张伟东老师在“快乐de东东游梅州” 平台发布后,加上乡野印象博物馆负责人徐广威的不断推介,有关匾额的历史和“观光王国”释义,引起梅州文化圈人士的参观、关注和热议,众说纷纭,保持了一定的传播热度。
从文献的角度看,雍正十一年是梅州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这年朝廷颁发诏书,将潮州府程乡县加上长乐县、兴宁县、平远县、镇平县共五属升级为嘉应州,程乡知县刘企峻为国子监太学生题匾“观光王国”恰逢这个微妙的历史转折点。刘企峻,这位陕西咸阳贡生出身的知县是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程乡县县令,此后程乡县变成了嘉应州,行政治理主要由嘉应州知州兼摄政。“雍正十一年癸丑岁孟冬吉旦”是制匾立匾的时间,如果同时也是刘企峻题匾的时间,说明程乡县的县政维持到了这年初冬,刘企峻才卸职离任。
大家热议得更多的还是“观光王国”四字到底指何意?一些人士看到“观光王国”四字,联想到了“观国之光”这个成语。该成语典出《易经·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就看如何结合中国的科举制度理解这句话了。一种观点认为,指参观考察他国或别处的政教风俗,国光乃是国之光华,重在一方水土的风俗民情,尤其是伴随风俗民情孕育的人才;再说“利用宾于王”,意思是众多人才宾服于王,成为幕宾,辅佐君王,有所献替。一种观点认为,指文人观看国家典礼的光辉,利于做君王的宾客。《易经·象传》曰:观国之光,尚宾也。意谓观看国家典礼的光辉,是为了推尚宾主之礼。
笔者最近在补课科举制度方面的知识,阅读有关文献获得的初步认识后,觉得对“观光王国”的理解,结合唐朝奠定的科举礼仪制度的仪式,以第一种解释为主,加以第二种观点作为补充,则释义更为贴切,但其中也包含对地方培养贡选人才业绩的肯定。清代著名学者徐松利用《永乐大典》《旧唐书》《唐才子传》等一系列文献辑佚,撰写了《登科记考》这部有关唐朝科举取士的人物著作。今天的普通人容易把科举和进士等同,其实古代特别是唐代参加中央朝廷科举考试的士子,除了进士一科,还有明经、秀才、明算、明书、明法等种类,有常科、明经、制科之分,不过著名学者傅璇琮认为上述六科中,进士、明经及制举是唐代登科的主要途径。《登科记考》收录了一篇唐代贞元间校书郎赵傪的《登科记叙》,提及进士一科“秋会贡于文昌,咸达帝廷,以光王国。然后会群后,谒先师,备牲牢,奏金石,尊儒教也。”按唐代科举惯例,通过贡举的士子,云集京师,在填写履历、报到备案住宿情况后,元日要接受皇帝的引见这个礼仪,这个场面就如古代各地向皇帝上贡品一样,不过这次是贡选人才,“以光王国”就是光大士子所在家乡的文教兴盛之意。
参加这次仪式的士子,就被称为观光士。《全唐诗》卷四六四记载王起《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一诗:“蔼蔼观光士,来同鹄鹭群。鞠躬遗像在,稽首雅歌闻。度曲飘清汉,余音遏晓云。两楹凄已合,九仞杳难分。断续同清吹,洪纤入紫氛。长言听已罢,千载仰斯文。”因为在开始进士、明经的考试之前,士子还要参加这一出到国子监拜谒孔子的仪式。这些观光士正是《易经》形容的:观国之光,尚宾也。意谓观看国家典礼的光辉,是为了推尚宾主之礼。
由此可见,“观光王国”是指有机会到中央朝廷参加考试的观光士,目睹体验引见帝王、拜谒先师这系列的光辉,做到了以光王国(家乡即“国之光”),但这只是“观光”的含义;后半部分的“王国”,这里当指帝都、京都,为观国之光的所在地。杨九霄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就有机会到北京的国子监读书,比一般的地方士子拥有更大的入仕机会。刘企峻当时祝愿、鼓励他在国子监问学上取得进展,利用在京城读书的机会,观上国之光,科举之路顺利,得到皇帝的引见,达致以光王国(家乡即“国之光”)的荣耀。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