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高”与太平军康王的传说

城东佛祖高的古榕

●李国泰/文 张雪丽/图

导读:“佛祖(子)高(岗)”或“佛子高”这个地名在梅州有好几个,如蕉岭县三圳镇的佛祖高,梅县区桃尧镇桃源村的佛子高,白渡镇的佛子高,松口镇到车村和城东镇也有佛祖高。在梅县客家方言中,“子”与“祖”同音,“高”与“岗”同音,因此,在地名中出现混用的情况比比皆是。而最出名的梅县区城东镇“佛祖高”则有与太平军的康王汪海洋相关的传说。

佛祖高与太平军

现在能找到最早记载“佛祖高”地名的史志资料是《光绪嘉应州志·丛谈》,里面有一段关于太平军首领康王汪海洋在此战死的记载;还有是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聪在民国年间撰写的《梅县风土二百咏》里关于太平军的描述:康王到此遽销亡,佛子岗前分水乡。密集抬枪砰一击,巨魁猝倒海洋汪。

佛祖高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的观音庵与清朝太平军康王汪海洋之死的传说。据《光绪嘉应州志·丛谈》记载,太平军大规模进攻嘉应州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咸丰九年(1859)正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弟弟石镇吉窜扰嘉应州。当太平军攻城的时候,嘉应州的知州文晟临危不乱,组织官民守城。太平军用计,佯攻东门,却在西门挖地道,埋炸药,同时将战鼓擂得连天响,不让守城官军听到挖地道的声音。正月十六日临天亮时,太平军埋的地雷爆响,西城门崩缺30余丈。因为西门崩塌,嘉应州城失守,守城官军统统逃走,无人守城。知州文晟在战斗中被人杀死,全城军民死难4000多人。梅城民间有“东门唔开,西门逼坼(缝)”的老古言语,说的就是太平军这次进攻嘉应州城的事。

太平军第二次进攻嘉应州城,是在同治四年(1865)农历十二月八日。统领太平军的康王汪海洋,半夜从蕉岭出发,占领了梅县石扇的石峰径,捉来当地农民带路,星夜偷过伯公坳,临天光时把嘉应州城围得水泄不通。知州程培霖来不及通报其他官员,在几十名卫兵的保护下,从南门码头坐船,顺水而下,逃往潮州。守城的游击将军英秀被康王打死,太平军占领了嘉应州城,康王将指挥部设在城西高塅梁屋“仁风楼”,拟做坚守的准备。清军首领是闽浙总督左宗棠,他在农历春节前几日坐镇松口,排兵布阵,形成对嘉应州东西南北的包围圈。

汪海洋是个刚愎自用的人,据《嘉应州志·丛谈》描述:他刚刚在司令部的“仁风楼”坐下,喝了一口水,就问身边一个叫叶子的部将:“你说现在左宗棠在哪里?”叶子说:应该在城东塔子岗一带。康王即刻骑上白马,带着随从,叫人带路从黄坑村经三姓村登上“指扶顶”战地指挥部。

太平军看到康王亲临指挥,士气大振,猛攻清军,大战于塔子坳、指扶顶、佛祖高、双板桥一带。交战双方各有两万多人,混战于城东的山野之间。只见旌旗招展,杀声四起,尸横荒野,场面十分惨烈。

康王看到太平军占了上风,战斗即将胜利,就从指扶顶下山,准备到佛祖高阵地上指挥战斗。他与卫队一行经过分水坳时,被太平军的降将丁太洋认出,向清军报告,说骑白马的就是康王汪海洋。清军将领命令士兵带着重武器到塔子坳半山腰埋伏,集中了几十支抬枪的火力,看到白马经过塔子坳时,对着白马和马上的人密集射击,致使汪海洋身受重伤,人和马都当场倒在地上。

传说康王中枪落地后,卫士发现他还未断气,就将汪海洋放在卫士的马背上,驮到附近的佛祖高香火亭中救治。由于没有随行医生,卫士们看着康王全身都被抬枪的铁砂射成筛子眼一样的血洞,想用刀去挖吧,身上的铁砂实在太多了,无从下手;想用布巾包扎止血吧,铁砂又还陷在身上的肉中。卫士束手无措,只能眼睁睁看着康王在香火亭中满地打滚,痛苦地死去。卫士们商量着,用军旗裹着康王的尸身逃回城里的“仁风楼”。

佛祖高观音庵

在佛祖高“改(挖)”康王

康王死后,清兵大军压境,剩下的四万多太平军群龙无首,陷入绝境。同治四年农历十二月廿二日夜,偕王谭体元率全部太平军从仁风楼悄悄撤离嘉应州城,由西门和南门撤出,从浮桥渡过梅江河,向南逃窜。但由于地形不熟,误走黄沙嶂,清军早就在此布下了包围圈,将四万多太平军尽数剿杀,太平军残部全军覆没。

民间传说,康王死后有很多金银珠宝陪葬。据说出殡那天,太平军设了迷魂阵,有四口棺材同时从四个城门抬出。为此,康王的墓在哪里便成了一个谜。

挖掘康王墓是从嘉应州知州周士俊开始的。据记载:“同治六年八月十五日夜,知州周士俊与州人肖国香,掘汪海洋尸于州署东的放生池,三次寻找而不得。”

民间有多种关于康王墓地的猜测和传说,“挖康王”挖了一百多年。有人说康王在塔子坳中枪身亡后,没有驮回“仁风楼”,就葬在“指扶顶”或者佛祖高背后的“摸栏岃”。

20世纪50年代,有个江西人称,他的公太(曾祖父)是康王的马夫,当年曾亲自抬康王的真棺木出南门,过梅江,一直往南走,葬在一个小庵庙旁。水南坝的乡长联想到当地传过有说康王墓的事,就派人到处寻找这个小庵庙,最后认定是在火神庙附近(现在江南育才小学),但还是没挖到。

20世纪60年代,有位名叫杨松的四川人,据说他的高祖父是康王的厨师,传有一幅地图在他手中,标有康王墓葬的详细地点。这幅图的确画有山头和溪流,也标注了一些地名,并且在佛祖高和指扶顶山脚下画了一个小圈。他们先跑到佛祖高的“摸栏岃”,挖了几百平方米的地方,没有找到——现在这些地方被当地村民种上了柚树。后来,他们又寻到“指扶顶”乱挖,最后也无功而返。康王到底葬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

太平军司令部——仁风楼

观音庵的兴建与康王的传说

佛祖高的“观音庵”始建于何时?作者寻找所能找到的梅县历朝史志,均无关于佛祖高观音庵的记载。只在2018年出版的《梅州宗教志》中有这段文字记述:“寺庙名:佛祖高,地处城东镇书坑村,负责人:释永雄,寺内常住3位僧人,1995年12月批准开放。始建时间:清朝。”

当年梅江下游各乡镇到嘉应州城有水路和陆路两条,水路是坐船从晒禾滩经头塘在州城的“水打伯公”码头上岸;陆路则是从横石、分水岗经佛祖岗到州城。丙村一带有句谚语:“上州城要从佛祖岗过!”警告做坏事的人,佛祖高有神佛会惩治恶人。

从谚语中可以分析,佛祖高早年就有供奉神佛。作者在2014年6月采访附近竹洋村和书坑村的村民时,竹洋村一位80多岁的郑姓阿伯说,这条官道上早年就有“坳上伯公”的香火亭,但没有常住僧人。自从康王汪海洋在伯公亭停灵后,在此经过的松口、丙村和当地人筹集善款,将康王停尸的香火亭扩建为观音庵。一是为超度太平军死难的将士,保佑当地村民平安;二是为过路的商旅行人提供保护——有观音菩萨在这里镇煞,不用怕在这里停过尸的康王和战死的太平军的凶魂伤害行人。

太平军前线指挥部“指扶顶”现状

古榕树见证历史

从采访资料中可以分析,佛祖高在以前就有一座供奉“坳上伯公”的香火亭,庵侧的榕树应是建亭时所种植。据1995年《植物杂志》第一期发表的罗慎仁《佛祖高古榕树》一文考证:“在广东省梅县城东书坑佛祖高旅游区的一座观音庵侧,有棵横空出世,飞峙腾云的古榕树,为香火鼎盛的观音庵大增风采。古榕树高15米,主干直径2米,树冠呈奇特的腾龙形,冠幅横跨20米。树基部盘根如卧龙,四面伸出的龙爪,深扎高岗。据专家测算古榕树树龄有400多年,按生长年代应是明代中期栽种。”

按客家民俗,建庵庙或伯公(公王)香火亭时,都会栽种长寿的树木,最常见的是榕树,这株榕树应是在兴建伯公亭时栽种的。从这株古榕生长的时间来推算,佛祖高观音庵的前身伯公亭,始建时间应是明朝中期(约1506-1566),约在明朝正德至嘉靖年间,距今有四五百年历史。

按民间传说,观音庵是在清朝同治四年后扩建的。在梅州城区,为太平军死难将士修建的寺庙有两座,一座是黄沙嶂顶的高观音寺,还有这座观音庵,它们应是同一年代的寺庙。

康王汪海洋中枪的塔子坳远眺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