诒德楼修缮前外貌
●朱双玲 潘梦志
2024年1月,具有111年历史的平远县大柘镇超竹丰光村客家传统古建筑、名人故居诒德楼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近日,笔者来到诒德楼,探寻房屋建造者姚海珊家庭的革命故事。
“这里既是一处革命遗址,又是粤军北伐军军需部长姚海珊的故居,这里走出了革命父子三人,他们都是值得历史记载的人物……”在诒德楼里,翻阅着史料书籍,听着当地村民姚浩明的娓娓道来,“革命父子”三人——姚海珊、姚万瑜、吕志先(姚琬卿)的形象和经历,便跃然眼前。
姚海珊
姚海珊:弃商从政,投身“辛亥革命”“东征”“北伐”
诒德楼位于平远县大柘镇丰光村206国道旁,面阔17.27米,进深28.36米,占地面积929.39米,为三堂二层小楼。诒德楼建于1913年,2012年被列入平远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23年底完成重修。诒德楼是革命遗址。1925年3月23日,粤军第二师师长张民达率东征军第三旅五、六团3000余人,追击陈炯明所部(一军林虎、四军李易标)到达平远,24日,击溃驻大柘陈军,取得辉煌战果。时张民达师部设在诒德楼。当时便是在主人姚海珊的鼎力协助下,粤军二师很快取得战斗胜利。
姚海珊(1858一1942),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他自幼思维敏捷聪颖过人,但因先世家道中落,生活贫困,14岁才拜附近车上村一小寺之僧为师,从读3年,屡应童子试而未能入学(即未能考取秀才)。后经族长推荐,到本村明新蒙馆授徒,其族侄、辛亥革命先驱姚雨平、姚竹英,以及其子姚万瑜均出自其门下。
姚海珊所处的时代,正是清王朝江河日下、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之际。清光绪年间,平远华侨巨富姚德胜在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怡保埠经营锡矿业致巨富,在其故里大柘羊子甸创设芝兰学校以教育其子弟。并开设万和饷当,聘姚海珊为经理。此后,姚海珊亦经常至南洋马来西亚,帮助姚德胜经营企业。后在姚德胜的影响之下,在南洋加入“同盟会”,积极拥护孙中山革命。1905年,当姚海珊得知其弟子姚雨平、姚竹英及其子姚万瑜先后加入“同盟会”,并在省、港和家乡三地开展革命活动时,都给予大力支持。
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农历),广东光复,姚雨平受命为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应姚雨平之邀,姚海珊由南洋回国,被委任为广东北伐军军需部长。姚海珊担任军需部长后,率领一团人马,先期从海路至南京筹备军需,并参加了收复南京之役。1912年姚雨平解散粤军后,姚海珊返回平远,次年用遣散费修建了诒德楼,大门额“诒德楼”三字由国民党元老、民国大书法家于右任题写。姚海珊为什么要把楼命名为“诒德楼”呢?据很多资料记载:诒通“贻”,含遗留、赠给、传给的意思,也就是说,姚海珊把这栋楼作为传给子孙的遗产,但要求子孙要像自己那样,以德立志、以德立言,以德立行、以德修身,要天下为公,为国奋斗。这也是他为子孙立下的“诒训”,即祖训。
姚海珊曾于民国9年(1920)任平远县知事(相当于县长)、民国14年(1925)任平远县县长,至1926年卸任。他慷慨好义,公正处世,廉以自奉。之前超竹姚、陈两大姓比邻而居,因争村中庆云寺及其寺产,涉讼延绵,互相怨恨。姚海珊再任平远县县长时,乃要陈姓乡绅陈吕堂为超竹保卫团团董,为乡里消弭纷争,众皆服其雅量。
姚海珊一生急公好义,投身辛亥革命,孙中山曾亲笔署名特赠肖像一幅给他。1942年,姚海珊在家乡逝世,享年84岁。他的一生,正如1943年国民党边区司令香翰屏为其遗像所作的赞那样:“先生慷慨有奇节,尽瘁革命老弥热。子沐其教英且烈,报国报亲以流血。历任军政优清绝,至今家不余寸铁。我赞遗容惭笔拙,忠表会齐铭隆碣。”
姚万瑜
姚万瑜:少年志高,寻求革新获孙中山授荣
1884年,姚海珊26岁时生下姚万瑜。因早年有一子早夭,姚海珊对姚万瑜的出生非常高兴,从小督书课子,长大点后把其带至姚德胜当铺学习经商。当铺与芝兰学校相连,姚万瑜常到学校阅读书刊,得知世界大事,萌发革命思想。于是便在弱冠之年,受潮流影响,痛惜祖国之濒危,认为20世纪,非学无以图存,便赴广州寻求革新之路,以报效祖国。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姚万瑜在广州求学期间,即追随孙中山从事推翻满清之革命活动,与赵声、姚雨平、朱执信、邹鲁等人志同道合,日夕往返,担任联络党人任务。为发展党人力量,姚万瑜与邹鲁在广州创办潮嘉师范,大量吸收潮汕和嘉应地区进步青年入学。几年间,平远赴潮嘉师范学习的志士仁人日增,秘密加入同盟会者达30多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起义失败,姚万瑜与邹鲁走避香港,图谋联络党人策动再次起义。到港后,姚万瑜因劳瘁过度而发病,且病势日重。在港党人强其返回广州,住宿潮嘉师范校舍。此时,姚万瑜闻知同宗好友姚竹英身陷嘉应党人之狱,忧愤交加,于1909年8月7日在广州逝世,终年25岁。嘉应留省学界同人,发起于8月11日上午12时至下午2时,在广州靖海门外嘉应会馆举行万瑜追悼大会,致祭者甚众,各界祭文及挽联多达90余副(篇),多慷慨激昂之词。当时广州之《安雅报》《南越报》,香港之《华字日报》对姚万瑜之病逝,均有“嘉应州冤狱而死”之论调。
姚万瑜病逝后,葬于广州东北的横枝岗上。民国成立,由稽勋局具其事迹,呈报大总统孙中山,追授“开国先烈”之荣誉称号,列为丙等积劳病故第一名。
姚海珊对其子万瑜之死,一方面异常悲痛,另一方面则感到其为国而亡,死得其所。
1936年,吕志先在东北军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时留影
吕志先(姚琬卿)
吕志先:隐姓改名,革命九死一生致力外交
1917年7月12日,吕志先在诒德楼出生。姚海珊给他命名为“琬卿”。琬者,美玉也,希望他将来的品德和文辞犹如美玉一般,玲珑剔透、闪闪发光,成为家族的珍宝与国家的栋梁。
1927年11月,初小刚毕业的吕志先跟随弃政从商的父亲来到广州,开始新的求学生涯,先是在广州第二十四小学就读,后考入广州市执信女子中学附属小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4岁的吕志先参加广州抗日救亡的游行、宣传、请愿等活动。
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吕志先积极参加广州的“一二·一二”抗日救国运动。1936年7月,吕志先从中山大学附中高中毕业。按照当时进步老师谭希吕的安排,吕志先与何天鹏等4位同学一道到上海,一边报考上海暨南大学,一边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大政方针政策。不久,吕志先先后收到上海暨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但他放弃机会,决定去陕北读陕北红军大学。
1936年10月底,吕志先与11名进步学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达北平。11月初,吕志先由中共北平秘密教委负责人张更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由姚琬卿改名为吕志先。他强烈地预感到,自己决心参加共产党干革命,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今后几乎不可能再与家人联系了。
“西安事变”爆发后,吕志先被分配到东北军抗日先锋队二支队三大队九中队任政治指导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吕志先参加了江苏无锡市以南的抗击日寇战斗。1938年3月,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二师成立中共秘密工作委员会,吕志先在工委领导下工作。9月,吕志先奉党组织命令撤离五十七军一一二师,来到中共山东分局工作。此后,吕志先一直在中共鲁南区党委工作。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此后,吕志先先后在中共华东局党委、济南市委,鲁南区党委、济宁市委,徐州市委等地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志先曾任温州地委书记、金华第一书记、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秘书长等职。1962年4月,吕志先调离金华地委,任杭州大学(1952年由原浙江大学分出,1998年又并入组建新浙江大学)校长、党委书记。
1965年,吕志先告别杭大校园,调到国务院外交部从事外交工作。1965年至1982年,吕志先出任驻毛里塔尼亚、匈牙利、刚果(布)、朝鲜特命全权大使,其中驻朝鲜大使任期达5年之多,为加强和发展中朝友谊竭尽心力。
1982年2月,吕志先从朝鲜离任回国,担任原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在4年多时间里,他率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访问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智利等36个国家,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并与到访国签订文化交流及科技、教育的合作计划,为促进中国和世界人民文化交流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2年,吕志先获准离休。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吕志先同志颁发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6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给吕志先同志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
2016年10月31日,吕志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参考资料:1、广东人民出版社《平远县志》;2、冯华德编著的《平远名人传略》《吕志先传》《平远籍古今外交官》; 3、中央文献出版社《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领导人丛书——吕志先画传》。
摄于约1920年的姚海珊全家福
修缮后的诒德楼
2024年5月27日“文化公园”版面图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