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罢晚稻、起了番薯、打完茶籽,山区的天气渐渐冷了,很快就进入了冬天。
冬天是一年四季中庄稼人最为休闲轻松的季节。刚过寒露,奶奶便早早地开始给我做过冬、过年穿的新鞋、新衣。奶奶的针线活虽比不上北方妇女做得那么精细,但为了省钱,我在东水大坝几年穿戴的衣服鞋帽,都是奶奶一针一线亲手给我缝制的。对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来说这并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做鞋更为艰难。做鞋子要先用破布边、旧衣服用糨糊在门板或床板上糊壳子,待壳子晾晒后剪成鞋底、鞋样,然后纳鞋底、做鞋帮,没有十天半月的时间是做不出一双鞋来的。“每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白天奶奶要忙家务,针线活大都放在晚上做,经常深更半夜我一觉醒来,发现奶奶仍戴着老花镜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针一线为我纳鞋底,一双鞋子做下来,奶奶的手上不知扎了多少针,流了多少血。
好的娘酒色泽红褐透亮,清香四溢。(连志城 摄)
可能是山区寒气大,东水人有冬天喝姜茶的习惯。每年入冬,家家户户都会炒上一二十斤的姜茶,装在坛子里吃到来年开春。做姜茶并不复杂,将当地一种叫粟米的杂粮和麦子、花生、芝麻等淘洗晾干,加上少许姜干和陈皮,放在锅里炒熟,然后磨成粉就可以食用了。吃的时候舀上两三勺放在碗里,根据各人的口味不同,或加上一勺糖,或放上一点盐,用开水调匀,咸甜自便,稀稠自酌,很是方便。冬日里,不论自用或是待客,喝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姜茶,既可祛寒暖胃,又可代饭充饥,真是美不可言。
过了冬至,各家各户就开始张罗着筹办年货了,其中酿米酒、蒸年糕、炸“煎堆”是年前必不可少的三件事。米酒的制作方法与别处大体相仿,不同的是,东水的米酒是用上等的糯米,用饭甑蒸熟放凉后拌上特制的酒曲酿造的,酿出的酒水装在坛子里,用黄泥封住坛口,埋进院子或天井的稻壳堆里,用文火烧上48小时,这样烧酿出来的糯米酒特别香甜甘醇。东水的糯米酒既可直接饮用,还可以用它来做米酒鸡,这是一道独具特色的客家菜,它不仅味道鲜美,还很滋补。凡有条件的客家妇女坐月子,都要吃上几坛子糯米酒烧的米酒鸡,既可强身健体,又能给婴儿催奶,还可大饱口福,真可谓好处多多。
切成厚片的甜粄(郭华群 摄)
和平的年糕与众不同,它是用红糖、冰糖、桂花跟糯米粉和在一起,铺在芭蕉叶上有六七公分厚,放在大铁锅里,用旺火将锅中的水烧开,然后改成小火蒸上一天一夜而成的。蒸好取出晾凉后,切成二十公分大小的方块,食用时或蒸或煎,都十分香甜软糯,口感很好。和平人过春节都喜欢带上一两块被当地人称之为“甜粄”的年糕,加上一两个煮熟的大鸡腿,作为走亲访友的礼物。
有趣的是,每次奶奶蒸年糕时,我都会听到锅中传出一种有节奏的“咔、咔”声。奶奶见我总是好奇地侧着耳朵听,告诉我:这是她在锅里放了一把搪瓷汤匙,是用来测试锅中水量多少的。当锅中的水比较多时,汤匙在沸水中翻滚所发出的“咔、咔”声比较沉闷和弱小,反之则比较清脆和响亮,这时,奶奶就会往锅中加上些水,为防止水烧干。不想一把小小的汤匙作用还不小,同时也足见奶奶的聪明。
炸煎堆(钟小丰 摄)
“大年三十晚上的煎堆人人有份”,这是当地人流传的一句俗语。所谓“煎堆”,就是用糯米粉加上红糖放在油锅里炸成的馃子,大小和模样有点像北方的大枣,颜色金黄,是客家人过年时独有的一种点心,蒸着吃香甜可口,味道独特诱人。(待续)
史料审核: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江连辉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