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认妻》:一折好戏传百年

《百里奚认妻》剧照,张广武饰百里奚,李焕霞饰杜氏。

●徐 青

“百里奚,五羊皮,富贵不忘糟糠妻……”这个历史典故,是粤东客家地区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俚语。数百年来,几乎成了众多百姓家庭夫妻生活的座右铭,也是许多智慧长者在调解家庭纷争的时候,说得最多、最具传统意味的一句劝解之词。追根溯源,在笔者视角中,它与传统广东汉剧《百里奚认妻》这出经典剧目不无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古老剧种在历史上对地方民俗的深刻影响。

千古传奇   人文厚重

《百里奚认妻》是广东汉剧历史遗存八百多个剧目中的经典之一。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原诸省皮黄戏“外江班”入粤流播,此戏久演不衰,百年传唱。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度濒临失传。广东汉剧老艺人罗恒报、杨启祥两位先生,根据资料再行整理和改编,使剧本内容和音乐唱腔更趋完善顺畅而重现广东汉剧舞台。在这里,业界也有明晰记忆,这出戏的中心唱段《思夫》和《叹沦落》,曾经被广东汉剧大师黄桂珠和丈夫罗旋先生,在早年间进行了创新性的定调和润色。夫妻俩借鉴兄弟剧种的艺术元素,反复研究,结合广东汉剧表演和唱腔特色,成就了这部剧种的“看家戏”。

《百里奚认妻》这部戏的主要内容,讲述了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虞国名士百里奚与妻子杜氏感情深厚,但早年间家境贫寒,郁郁不得志。杜氏勤勉贤惠,以大丈夫志在四方为荣,屡劝百里奚学有所为,求取功名。丈夫离家后,杜氏扶老携幼,艰难持家。而百里奚离开家乡,辗转漂泊数十年,夫妻分别,音讯全无。时年正逢大旱,民间颗粒无收,杜氏母子流离失所。后闻百里奚相封秦国,遂设法进入秦畿,以浣衣为由,潜入相府窥探。这日,正逢百里奚闷坐书房,正在思念因战乱而久寻不见的妻儿。一曲虞国曲调弹唱悦耳,百里奚循声而辨,苦难夫妻终于相认,一家团聚,留下了千古人间佳话……

作为中华戏曲优秀传统剧目,《百里奚认妻》这出戏,历史上在全国许多地方剧种中广为改编、移植和传演,各地的曲艺说唱和其他舞台艺术品种,也以各种形式多有传播。但广东汉剧作为南方地区的优秀皮黄剧种,其以“中州古韵”的形态,注重主题内容的提炼,运用音乐唱腔的嬗变,讲究舞台表演的严谨,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更受广大观众的青睐。

老调新腔   意趣悠然

一出好戏,贵在唱腔,字正腔圆,方能体现戏曲之美。故此,在传统戏剧舞台上,唱腔绝对是重要的内容。传统戏曲的“四功五法”(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唱功在前,其他随后。广东汉剧《百里奚认妻》绝对是一出“唱功戏”。剧中两个主要人物角色,百里奚(白须老生,称“公”行),杜氏(青衫中的乌衣,称“旦”行)。整出戏长达四十分钟,两个主要人物角色,除了问讯身世和结尾的相认,有几句简短的台词道白外,大抵都是用唱段叙述故事的缘由和发展。这里,我们暂且欣赏其中的艺术珍妙之处。

戏一开场,百里奚内唱一句倒板(导板)“饲牛拜相世称奇”,让观众感觉绵长而又入态。紧接着,在低缓浑厚的大苏锣为主导的音乐声中,须发花白、冠带齐整、身居相位的百里奚稳重登场,气定神闲而又叹息不断地唱念了一段“定场词”。继而以二黄诸腔连贯的唱段,叙述了自己当初家贫不济、抛妻别子、苦求爵禄的坎坷无奈和力图进取、东奔西走、终成大业的传奇经历。这里需要演员有一副好嗓子,耐唱而富激情;要在主人翁年龄、身份、修养、心理等方面把控到位,有感而发。在唱段结尾处,百里奚情难自禁,以一段哭腔:“我哪……我的妻(呀)儿,虽今朝身荣贵,玉带紫衣,但不知妻和儿(呀),存亡生死……”表露复杂心迹,尔后缓缓收声。这期间,演员行腔必须注重真情实感,与人物内心世界相通融,气声结合务必密契,既有无尽的叹息,也有哀婉的情愫,更要有一代名臣大略在胸的气魄。

说到杜氏的唱腔,实在耐人寻味,深感人生命运多舛不易。我们且从“思夫”介入其中。剧中的这个中心唱段,主要是人物追叙旧情之笔墨。杜氏想起当年在故乡,夫妻双宿双飞,虽穷而乐;一别三十年,形单影只,是何等的凄凉;嗟叹姻缘将绝,愁切悠悠。“思夫”一段开头用的是“江阳韵”,比较高亢和凄伤。当唱到“似有缘,似无缘,咫尺天涯远”又变得低徊叹息,透露着埋怨之意。“含泪人(哎呀人)到如今,害得我万水千山到处寻!哎哟薄情人,你别久变心,我好比(哪)浪打浮萍,线断风筝,飘飘荡荡更谁怜”这几句长短叠句,也很精妙。杜氏充满寄托的希望,也深怀百里奚不忘旧情,夫妻终得团聚的信念。在整台戏的结构中,丝竹音乐的精准烘托,更增添了戏份,让观者与演者情绪切合,急缓相适,催人泪下……

随着剧情的深入,剧中“叹沦落”一曲更堪称经典。就塑造剧情人物性格而言,更有哀断肠之感。杜氏忆念当年卿怜夫爱的情境,内心沉痛翻腾。当唱到“诉不尽(哎哟)凄凉酸楚,凄凉酸楚,弹也弹不开!(哎哟)光阴难再,青春何在”之际,把杜氏压抑在内心多年的辛酸苦楚,跋涉千山万水寻夫的哀怨心情,淋漓尽致地一倾而泻!此刻,杜氏人在华堂,手抚琴弦,悲泪泉涌……特别是唱到“从今愿那肖郎梦醒,重续前缘,莫再上望夫台”之时,“叹沦落”唱段完全进入高潮,唱出了一首当年社会底层妇女抗争世俗、渴盼亲情、追寻团圆的千年悲歌……

《百里奚认妻》剧照,张广武饰百里奚,李焕霞饰杜氏。

名噪京城   代代相传

资料显示,《百里奚认妻》这折戏,早在清末民国初,“外江戏”四大班社在粤东鼎盛繁荣时期,就是戏班常演保留剧目。经过历代艺人不断改良和整理,其在民间颇受欢迎,因其戏文雅逸、角色集中、老少咸宜,不论是班社聚会,亦或是坊间红白寿喜,无从避讳,主家都争相点牌选角,对《百里奚认妻》这出戏情有独钟,久品不厌而意蕴悠远。

名剧配名角,当然也成就了剧种的艺术风华。 然而,广东汉剧《百里奚认妻》最值得荣耀的时光,应该是1957年5月15日这一天。当晚,在首都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小剧场,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在中央相关部委办领导的陪同下,观看了由广东汉剧艺术大师黄桂珠和黄粦传联袂主演的《百里奚认妻》。毛主席看完戏,还亲自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并与剧组主要演员和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连声称赞大家演得好,表扬广东汉剧很好听,还说《百里奚认妻》是一个好戏!随后,毛主席还愉快地和大家合影留念(这组照片,成为广东汉剧历史上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全体演职员激动得热泪盈眶,欢呼声和鼓掌声沸腾了剧场的台上台下……

当初,还有一件事必须要说, 那就是在当晚的这个舞台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誉称广东汉剧为“南国牡丹”!当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广东汉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梁素珍和在场的相关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广东汉剧《百里奚认妻》传唱数百年,成就经典,不仅名声享誉五湖四海,就是在汉剧业界,它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舞台艺术珍品,成为剧种专业院团旦行和公行(老生)学艺的必修课程。换句话说,只要谁是以上两个行当的演员,一定会唱《百里奚认妻》这个戏。广东汉剧院(即今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自1959年建院至今65年来,从前辈黄桂珠、黄粦传,梁素珍、范开盛,林仕律、李仙花、杨秀媚、吴衍先、黄超伦等汉剧名家,都曾倾情演绎,声名远扬。张广武、陈小平、李焕霞、黄丽华、嵇兵、管乐莹、万瑜、叶林、廖雅鸣、罗莹等中坚艺术骨干和后起之秀,今天在表演技巧,特别是声腔基训方面有所成就,均得到过这个戏的培养和影响,正可谓“一戏真传,受益终身”!

呼唤精品   勇攀高峰

好些年前,因机缘巧合,相关领导专门安排给我一项工作,要求我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将《百里奚认妻》扩编为时长两个小时的大戏。这是一个难以推卸的任务,几经思考和研究资料,我还是斗胆动了笔,并且以《秦筝吟》为剧名,完成了这部近两万字的文本(行内向有老戏新编的惯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本子至今还未筹划投排,虽是一件憾事,却也让我避免了狗尾续貂之窘状,幸甚幸甚!所以,前些日子,梁素珍大师还专门问起这个戏,我作了必要的解释,心里更加明白,这是老领导的关爱,我将一直感怀在心!我真的在想,今后若得空闲时节,权当习作研读也罢,此为后话矣。

今天,我们通过对优秀传统广东汉剧《百里奚认妻》的赏析,绝不是以偏概全,自得其乐而不思进取。我们深知,精品来之不易,站立在前辈的臂膀上,我们无从懈怠。而应该在尊崇传统的前提下,冷静思考,集思广益,谋求广东汉剧振兴发展之可行路径。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坚守文化自信,摒弃唯我独尊的狭隘思维,创作出更多像大型广东汉剧《天风海雨梅花渡》这样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遵循“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团结协作,奋发有为,谱写南国牡丹—— 广东汉剧新的锦绣华章。(作者系国家一级编剧、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

2024年2月26日《梅州日报》“文化公园”版面图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