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坑一角(菱歌 摄)
●陈蔚梁
晚唐著名诗人曹松(828-903),足迹遍及大河上下、长江南北,留下诗篇146首。其中《己亥岁》一诗写于唐僖宗乾符六年(879)黄巢起义军兵陷广州之时,也是诗人最有名的代表作: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字梦征,安徽人,天复元年(901)中进士,特授秘书省正字,此时诗人已年过七十,垂垂老矣。他在年轻时,仕途渺茫,长期充当幕僚。懿宗咸通九年(868)至十二年,依附南海郡(广州)太守郑愚。
曹松在广州正当壮年,作客他乡难免思念亲人。他在《南海旅次》一诗中有深刻表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即使登上越秀山上的越王台远望故乡,思亲之情仍然不易裁除,还是不上为好吧。古时传说深秋大雁往南飞,只飞到衡山回雁峰便不再飞了。岭南在衡山以南,连大雁都来不到的地方,也休想故乡的书信会如期到达。诗中的前四句极言岭南之远,表达他盼望收到家乡信息的迫切心情。岁月如潮水般地涨落,归思却寄托在百花争发的春天,愿那一天早日来临。后四句层层递进,加重了浓浓的思乡情。
在曹松的诗集中,还有《霍山(在龙川县)》一诗:
七千七百七十丈,丈丈藤萝势入天。
未必展来空似翅, 不妨开去也成莲。
月将河汉分岩转,僧与龙蛇共窟眠。
直是画工须搁笔,况无名画可流传。
(注:颔联一作:西土文殊曾印迹,大中皇帝旧参禅。)
霍山在粤东龙川,距广州300余公里。在交通不便的条件下,曹松为何路远迢迢、翻山越岭去霍山,这是一个谜。龙川古称雷乡,诗人还有《赠雷乡张明府》一诗。可知他与雷乡张知县有交情,是否应张县令之约,前去观光?或者因办公事而来?都有可能。霍山顶峰船头石海拔高度550米,虽不算高,却是一处风景秀美、富于传奇色彩的名山。山上遍布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其中以船头石、酒瓮石、太乙岩最为出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诗中颈联提到了山中的“僧”,神秘之处也就在这里。传说东晋道教名流、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曾到过这里修炼。后来又传说唐宣宗(大中皇帝李忱)当皇太叔(光王)时,因受武宗皇帝猜忌暗害,曾在宦官头目仇士良(海丰兴宁人)的帮助下,避到江南各寺院隐居参禅。传说见于唐朝令狐澄的《贞陵遗事》和五代尉迟偓的《中朝故事》等书。但《资治通鉴》总编司马光认为光王为僧之事不可信,斥其“鄙妄无稽”。而与司马光同时代的苏东坡却到过传说唐宣宗参过禅的浙江海宁县安国寺,写了一首《北寺悟空禅师塔》诗: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悟空禅师又叫齐安,是收留唐宣宗的方丈,证实宣宗确有参禅之事。在江西宜丰县黄檗山,也流传黄檗禅师希运与李忱(唐宣宗)的《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希运)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李忱不仅是称为“小太宗”的政治家,而且写诗也颇有才华,在《全唐诗》中留下他的诗七首,其中《吊白居易》一诗,至今脍炙人口。
曹松30岁之前生活于唐宣宗时代,登霍山时才四十出头,对唐宣宗应该十分熟悉。他在写《霍山》一诗时,曾将民间传说大中皇帝到过霍山灵山寺参禅之事写入诗中第二联:西土文殊曾印迹,大中皇帝旧参禅。也许他觉得这样写不妥,传说的故事不可靠,后来便把第二联改成写景的诗句:“未必展来空似翅,不妨开去也成莲。”因此这首《霍山》诗就有两个版本了。在南宋年间由祝穆编撰的《方舆胜览》一书第37卷(循州卷)中,《霍山》一诗采用的是“大中皇帝”版本。而另一版本来自清康熙年间由曹寅等编纂的《全唐诗》,两者相隔四百多年。当然,也不排除后人为增添霍山的知名度和神秘感,而胡乱篡改原诗。
大中五年(851),唐宣宗以仇士良过去保护皇室有功,授意大臣郑熏撰写《内侍省监楚国公仇士良神道碑》。据碑文记载,仇士良,海丰兴宁人,其父仇文晟,本无官职,因仇士良有功,特追赠为左监门卫将军。仇士良被武宗打压后不久,唐宣宗就为其平反,个中缘由,不能不令人三思。因为,唐宣宗是被宦官集团扶上马的。
——“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