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平远五位明清进士

进士第牌匾

●朱双玲

平远县开县前一直为程乡县(今梅县)辖地,学子参加童子试都要长途跋涉到程乡县城。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五月,平远正式设县,县治建于豪居都林子营(今仁居镇)。次年,知县王化继续完善县衙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基建工程,同时大兴土木,选址兴建县学学宫、儒学大堂等教育基地。工程竣工后,随即开科考试。开县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平远科举考试历时342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见科举在古人的心目中有多重要。对于普通读书人而言,考中举人已非常困难,考中进士更是如同登天。如果某地(特别是较偏远之乡)出了一名进士,那是一件轰动四邻八乡的大事,全家荣耀,桑梓沾光。据史志载,平远自明嘉靖四十一年建县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间,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的有明代韩元勋,清代谢升庸、刘述元、姚璋、萧汉申共五人。本文就现存的有限史料,梳理介绍一下这五位明清进士。

八尺凤头村韩元勋故居(钟小丰  摄)

一、明代进士韩元勋:清正廉洁、正义与爱国伴随一生

韩元勋,八尺人,生于1608年,明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以三甲第238名入取,是平远建县以来首个进士,被皇帝册封蕲阳王,给一品服俸,赐诸侯宝剑,尤为君国倚重。

韩元勋自幼天资聪颖,7岁就能与人应对,17岁考取秀才。于明崇祯庚午年(1630)赴科举考试中举人。翌年,参加礼部会试惜落榜,但其落榜不落志,一边广交学士名流,一边周游名山大川,于明崇祯十年再赴京参试,中进士。

明崇祯年间,朝纲不振,国势衰弱。韩元勋被诏入朝廷后,向崇祯皇帝慷慨陈述理政主张,备受赏识,被授予行人司行人职,派往琉球宣抚。韩元勋知识渊博,识大体顾大局,令岛人敬服,以至名扬异国邦土,更得皇帝器重。后因北面清兵进犯,韩元勋奉诏回京都,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巡视江苏、浙江等地。其洞察民隐,惩治贪官污吏,所到之处,政声卓著。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吴三桂在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大江南北战火纷飞。韩元勋潜回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建立南明政权。彼时,以宰辅马士英为首的奸臣不思卫国之策,反趁新权初立,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打着“兴复”“助饷”的旗号在各地压榨百姓、聚敛财富,一时民不聊生。

身处贪腐黑暗的朝政,时任都察院左都察御史的韩元勋不肯同流合污,他联合大学士陈方策等人对马士英严加反制,震动朝野。但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短暂的南明政权即告瓦解。1645年6月,唐王朱聿键于福州称帝,改年号隆武。韩元勋被提升为监察御史,继续历巡上下,奖廉惩贪。直至次年8月,明室江山大部陷落,韩元勋单身历险回到家乡平远县。后又联合李士淳等拥明人士力图再举复明无果,最终郁郁而终,终年42岁。

韩元勋一生以“文不惊人死不休”自励。其少年时便文采斐然,曾在17岁徒步从平远九龙庵赴程乡(今梅县)参试时,将两天赶考行程中的途经地名串成歌谣传世,其中片段:“功读九龙时日长,七娘催促赴科场。脚踏黄沙齐上路,鸡公报晓稔田庄……”该诗共七言十一句,囊括26处梅州地名,成为今人研究客家文化的第一手材料。

刘述元祖屋前楣杆夹石

二、清朝:不足万人小县出四位进士,其中两人同年入取

清代四位进士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石人刘述元和差干人谢升庸都是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入取的进士,其中刘述元以三甲38名入取,谢升庸以三甲103名入取。根据文献资料,清代不少州县,几十年都出不了一个进士。而据平远县志记载,清顺治八年(1651)平远实有人口2291人,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有9478人。由此估算,平远在清代时人口不足万人,却在同年出了两名进士,这可以想象当时引起的轰动效应。而大柘人姚璋和八尺人萧汉申则分别在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和嘉庆十年(1805)乙丑科分别以三甲73名和三甲92名入取。

从《平远县志》中梳理清代四位进士的生平,可以发现他们与韩元勋一样,都有天资聪明、文才渊博、为官清正廉明、政绩卓著,曾获朝廷多项记功等共同点。但又或许是存在忧国忧民之心,刘述元和萧汉申都英年早逝,刘述元50多岁,萧汉申年仅46岁。姚璋活到72岁,谢升庸虽卒年不详,但根据《平远名人传略》中写到他年老返乡一句中推算,他应该算是比较长寿的。

刘述元在通江任上,尽力帮助百姓排忧解难。他为官清正廉明,办案细心认真,自奉节俭,捐俸修建杨伯河桥,深得百姓拥戴。他还耗尽心血,编修《通江县志》并为之作序。三年后,刘述元回归故里,以耕作谋实为生。当他离开通江之时,百姓齐集道路两旁热情送行。通江百姓为寄托对刘述元的怀念之情,在通江学宫立去思碑,以彰宦绩。

刘述元回到家乡,已无官职,只好受聘当私塾老师和勤于写作。10余年过去,生活越来越艰难,便托在平远县衙任职的熊一横、熊一贯兄弟,请求知县给予填补学宫缺一职员的名额。刘述元在与熊姓两兄弟约定时间听候回复而未见二人,觉得前程无望,深夜作《放怀词》一篇,以抒心中郁闷。诗毕,心病突发而离开人世。

谢升庸祖屋

姚璋祖屋

谢升庸中进士后,任江南金坛县令。得知当地权贵势力猖獗,吞食百姓钱粮,贪污国家税收,痛心疾首。为了震慑豪强势力,他施计讯问。不到一年,便收清了三年所欠的国税几千两银子,得到万民拥护。此后,谢升庸在金坛县广施仁政,秉公选拔人才,被金坛百姓称颂。谢升庸自金坛离任后,复选为河南正阳县令。后以双亲年老,向朝廷要求改任惠州府教授,日与诸生员讲学,教人先培养度量见识,后教之学问,士林仰之为“泰山北斗”。

姚璋被朝廷学台大人刘跃文委派为端溪(今德庆县)教谕。4年后,升任广州府教授,管理广州、潮州、肇庆三府书院。姚璋精通朝廷制定的各种法规,并对各种典范著作有深入研究,主张学术研究要联系实际,深得同事和学子的赞赏。他还大力推动学风教风的养成,因而升任国家最高学府的辅佐官——国子监监丞。姚璋在京城住了一段时间后,因水土不服,气候不适应,要求返粤任职。但此时广州府教授职已被填补,只好选择赴任肇庆府教谕,继续从事教授工作。姚璋处世清廉,他把节俭下来的薪金除捐献公益事业外,还寄回家中建房、置田产。姚璋关心家乡公益事业,嘉庆年间倡议并捐资修建县学宫,又倡建羊子甸河木桥,便农商通行。在广州任职期间,独资捐建米氏街姚氏书院。后经姚雨平、姚万瑜等人改建为“平远留学公所”。

萧汉申出版的《银槎诗集》

萧汉申被吏部委派为甘肃古浪县知县。到该地后,他就开始体察民情,协调回汉等民族之间的关系。他处处以身作则,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他整肃吏治,革除弊端,提倡新政。他十分重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士子及百姓的拥戴。他还以丝绸之路重镇的有利条件,鼓励当地发展商贸,使古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写了不少反映边关景物风情的诗词,还专门刊印了《银槎诗集》。萧汉申在古浪为官前后四年。不久,其母去世,他遂于癸酉年离开古浪,回家奔丧,服丁忧。服除后,仍赴京候选,任河北保定观察署,后逝于署内。

1905年,清廷宣布废除科举,中国封建科举考试就此寿终正寝。时光已过百余年,科举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对文化教育却越来越重视。平远老县城(仁居)学宫遗址(今仁居中学内)的泮池、状元桥,仁居邹坊文昌阁、坝头漳演文昌阁,东石毓秀书院、仁居张家试馆,收藏爱好者收藏的“进士”“文魁”“贡元”“恩进士”“岁进士”等功名匾额,还有乡村一些祠堂老屋门坪侧的石楣杆,或楣杆倒塌后剩下的一对对石夹,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近年来,为弘扬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平远县在八尺镇兴建了一个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进士公园”,后来又把韩元勋故居“凤头进士第”进行修缮,打造为廉政教育广场。这都向后人还原先贤昔日的荣光,激励现代学子勤奋读书,报效祖国。

(注:本文部分资料采自冯锡煌主编《漫话科举与平远取士》、冯华德主编《平远名人传略》、1993年版《平远县志》、2011年版《平远县志(1979-2000)》、平远县地方志办主编《志说平远》,谨致谢忱。)

八尺进士公园——“文化公园”投稿邮箱:mzrbwhgy@163.com

编辑:曾秋玲

审核:陈嘉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