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家书赏析】邓恩铭家书:展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崇高信仰

□邓锐

1901年邓恩铭出生在贵州荔波水浦村板木寨。

邓恩铭祖居地——梅江区龙子(龙上)村邓屋

【书信原文】

第一封:给父亲的信

父亲大人:

不写信又三个月了,知双亲一定挂念,但儿又何尝不惦念双亲呢。儿一向很好,想双亲及祖母……均安康如常?

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再婚姻事已早将不能回去完婚之意直达王家,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故同意与否,儿概不问,各行其是可也。三爷与印寿回南,儿本当同行,奈职务缠身,无法摆脱,故只好硬着心肠不回去。印寿如到荔,问他就知道儿一切情形了。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余后续禀,肃此敬请。

福安 并叩

祖母 万福顺祝

阖家清吉

男 恩明谨禀

一九二四年五月八日


这是邓恩铭回复父亲邓国琮的家信。

第二封:给母亲的信

诀 别

卅一年华转瞬间,

壮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唯我身先死,

后继频频慰九泉。


【背 景】

第一封信写于1924年5月8日,是邓恩铭(家名恩明)在回青岛策划四方机车厂和纱厂的工人运动途中写给父亲邓国琮的。

第二封信的背景:1925年11月,邓恩铭在济南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遭受残酷折磨。后因在狱中肺结核病情恶化,经地下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得以保外就医。1929年1月,邓恩铭因叛徒出卖再次被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毫不畏惧,发动领导了两次绝食斗争和两次越狱斗争,使7名同志先后脱险,而他自己因为身体病弱,未能逃脱,被投入死牢。1931年3月,邓恩铭给家中写了最后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和对革命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心。4月5日清晨,邓恩铭等22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残忍杀害于济南纬八路刑场,史称“四五烈士”。


【赏 析】

据载,邓恩铭的祖上于清朝中期从嘉应州(现梅州市)迁到贵州荔波的,为了搞清楚邓恩铭家族的情况,2019年、2020年、2021年,笔者连续3年、共3次专程前往贵州荔波,拜会了邓恩铭的侄子们,核对族谱。

笔者一行与邓恩铭侄子邓碧林、邓碧飞、邓碧林妻子在邓恩铭故居前合影(左起邓建兴、邓碧林妻子、邓碧林、邓碧飞、邓锐、邓伟彬)

族谱上明明白白地记载,其祖上从嘉应州(现梅州)来。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优秀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伦理观念和文化习俗的集中体现,客家人将客家精神、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通过族谱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邓恩铭是浸润在客家精神的环境里长大的。同时,我们还拜访了邓恩铭出生、成长的地方,前往拜祭邓恩铭家族在贵州荔波的始迁祖邓友贵公。据邓恩铭的亲人介绍,虽然邓恩铭成长于水族,但是从邓恩铭赴山东求学开始至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其信仰和斗争与客家家教是分不开的,这也充分彰显客家精神深深嵌入邓恩铭的血脉,梅州人文历史底蕴的厚重和红色文化自信,直抵人心。

第一封信:“不写信又三个月了,知双亲一定挂念,但儿又何尝不惦念双亲呢。”无情未必真豪杰,邓恩铭投身革命,无力顾及家庭,但是他也充满对家人的惦念和关爱。然而他宁愿亏欠家里,也不愿影响革命,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的高尚风范。“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邓恩铭视名利如粪土,而“所志”正是他为之奉献终身的共产主义事业。

“再婚姻事已早将不能回去完婚之意直达王家,儿主张既定,决不更改,故同意与否,儿概不问,各行其是可也……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笔者采访邓恩铭的侄子时,他的侄子跟笔者谈起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邓国琮带着他们认可的姑娘的画像,专门前往山东,劝导邓恩铭回乡结婚,邓恩铭说,我从事的事业未成,不谈这些事情。因此,在信中,除了对家人之柔情,对真理之坚守,信中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更让我们动容敬佩。“儿明天回青岛,仍就原事。”前路凶险,邓恩铭毫不畏缩,一句仍就原事,风轻云淡,却包含着那大无畏的勇气与力量,读之,叹之,敬之。

第二封信的大意是:三十一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只可惜)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壮志未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我自己身先士卒赴死,祈望后辈们再接再厉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告慰我。

在狱中度过的生命的最后时刻,邓恩铭自知时日无多,大限将至。在自古忠孝难两全的抉择中,写下这封给母亲的绝笔信,祈求母亲的谅解,希望后辈完成自己未竟事业。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据邓恩铭的侄子们回忆说,邓恩铭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到山东济南。在学校学习和投身革命的十几年间,邓恩铭与远在贵州的家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书信来进行的。邓恩铭的家书,不仅表达了亲情,而且还要求家庭成员之间要有积极向上的氛围,要平等相待、互爱互助,要重视教育、热爱艺术等。“父亲(邓恩铭的弟弟)经常教育我们要以伯父(邓恩铭)为榜样,向伯父学习,走好人生路。”

1901年1月5日,祖籍梅州市梅江区龙子村的邓恩铭出生在贵州荔波。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之一,曾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

1917年9月,邓恩铭离乡背井从贵州省荔波县来到山东济南。1918年,邓恩铭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邓恩铭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到运动中,成为省立一中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

1920年夏秋之际,邓恩铭和王尽美一起,联络一批向往共产主义的进步青年,秘密成立了济南康米尼斯特(Communist,共产主义)学会。1921年春,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7月,邓恩铭、王尽美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了中共一大。1922年初,邓恩铭作为山东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5月,邓恩铭、王尽美等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亦称山东分部),发动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发展党团员,壮大党组织,成立了青岛各界联合会,壮大了反帝爱国力量。

1927年3月,邓恩铭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后,应邀到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主办的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向广大学员介绍山东的工人和农民运动情况。随后,邓恩铭回到山东接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共产党处于最危急的时刻,为了保护邓恩铭,1927年9月15日,中共山东省委曾致函中央,要求把邓恩铭调出山东,以防不测,当时中央打算派刘少奇出任山东省委书记,但那时刘少奇生病住院,邓恩铭只能继续留在山东工作。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山东省委的指示,邓恩铭带领青岛市广大党员、团员深入工厂、学校,组织工人、学生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一度低落的青岛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再次高涨起来。

1929年1月,因叛徒告密,邓恩铭第三次被捕。从入狱那天起,他就挑起了组织狱中难友进行斗争的重任,并组织了两次越狱斗争。邓恩铭与刘谦初、卢一之、雷晋笙、刘一梦等一起建立了狱中党支部,有组织地领导狱中难友的斗争。邓恩铭等被捕后,中共中央山东党组织和各界人士积极设法进行营救,想方设法保释他出狱,由于被敌人识破,营救运动失败。1931年4月5日清晨6时,只有30岁的邓恩铭高唱《国际歌》奔赴刑场,英勇就义。

编辑:廖智

审稿:曾秋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