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地区最高学府嘉应学院向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
百年弦歌不辍,桃李满园芬芳。嘉应学院诞生于梅州山水之间,成长于动荡年代,建校110周年以来,学校孕育出30多万名学子,“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早已融入嘉应学子的血脉。作为一所拥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嘉应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出累累硕果。
潜心立德树人
传承红色基因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办学之基。嘉应学院地处梅州苏区,红色基因的传承教育是自上而下的,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之际,学院党委书记吴琦、校长陈文海分别以《建设教育强国 强化使命担当》《深入理解“两个结合”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为2022级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嘉应学院党委书记吴琦以《建设教育强国 强化使命担当》为题,为文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2022级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学校 供图)
嘉应学院校长陈文海以《深入理解“两个结合” 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题,为政法学院2022级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学校 供图)
这样的思政课堂,并不是个例。依托梅州市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嘉应学院将苏区精神与“三全育人”体系深度融合,打造“大思政课”体系,通过举办《百年历程光辉丰碑——中共梅州地方历史主题展览》,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红色讲解员培养工程,构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等模式,让红色基因浸润学生心田。
立德树人不仅体现在课程中,还融入校园生活里。走进嘉应学院东区的“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党建引领工作室、三全育人工作室、心理咨询工作室、学生安全及事务管理工作室等一应俱全,学校党政干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常态化下沉一线,及时倾听学生诉求,解决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教职工与学生当“邻居”,打通了协同育人“最后一公里”,汇聚了“三全育人”合力,使学生道德修养得到进一步加强。
学风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作。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嘉应学院17个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精心打造学风建设特色品牌项目,以特色鲜明的优良学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校还精心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贫困生助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对一”就业指导等工作,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援藏援疆等支教社会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五新”建设
培育时代新人
着眼未来发展,嘉应学院以“五新”(新师范、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为引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培养创新精神与专业素质兼具的一流人才。
嘉应学院拥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以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新师范”建设,不断提升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嘉应学院学生近年来获省级及以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奖项达362项,师范毕业生占梅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总数的80%以上,200多人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称号,2000多人担任校级领导,逾万名毕业生走上周边地市及珠三角地区的三尺讲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勤俭诚信、立己树人”的校训融入嘉应学子的基因。
日前,嘉应学院发布关于遴选第二期铜箔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班学员的通知,得到学生积极响应、踊跃报名。通过选拔脱颖而出的30名学生,将在大三、大四期间接受“校内+校外企业”融合授课,定期到铜箔产业龙头企业实习,优秀学员还将获得“铜箔(覆铜板)高级认证人才”证书及博敏奖学金。近年来,嘉应学院推进“新工科”的新动作不断:通过携手地方政府、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铜箔产业学院,精准培养适应铜箔等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助力梅州打造“中国铜箔之都”;建设足球产业学院,培养足球教育及足球产业高素质人才,助力梅州创建全国足球重点城市;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才智支撑,一系列有效探索促成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嘉应学院铜箔产业学院举办“博敏班”,精准培养适应铜箔等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助力梅州打造“中国铜箔之都”。(学校 供图)
此外,嘉应学院积极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价值引领,深化“新文科”建设,组织学生参加苏区精神主题书签设计大赛、大学生红色宣讲团、重走原中央苏区红色旧址等活动,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依托广东省山区特色农业资源保护与精准利用重点实验室,以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推进“新农科”建设,引导学生围绕柚类、南药、水产家禽等产业突出问题开展科研,为梅州农业注入科技动力;纵深推进医教融合,强化“新医科”建设,使学校医学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持续优化,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嘉应学院的“五新”建设实践路径,为培养更加符合新时代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文/梅州日报记者:江婵 实习生:黄海婷
图/除署名外均由梅州日报记者吴腾江 摄
编辑:黄炜明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