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育才泽桑梓 传承爱心励后人——嘉应学院110周年系列报道之杰出乡贤篇

嘉应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众多乡贤的大力支持,有的捐资建楼、有的捐资助学。他们的名字镌刻在校内楼宇、园林景观之间,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当中,既有被誉为“百校之父”的田家炳,也有发起“爱心传送”公益活动的余鹏春。在嘉应学院11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田家炳长子、田家炳基金会主席田庆先和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鹏春,聆听乡贤支持家乡高校发展的感人故事。


情牵桑梓

捐资兴学助力家乡高校崛起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这是田家炳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坚持投资教育的信念。

1984年,已移居香港的田家炳获悉嘉应大学(嘉应学院前身)筹划复办,感到非常振奋,指出“这是改变家乡山区教育落后面貌的好消息”。他主动呈书广东省委、省政府,同时联络香港和海外的梅州籍乡贤表达支持,并化作实际行动。1986年,田家炳独资捐建田家炳科学馆和家炳园;之后又结合学校发展和建设需要,支持了嘉应学院发展基金以及以田家炳命名的艺术馆、计算机中心、图书馆、体育馆、教学大楼、师范学院等项目,全力支持和推动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据不完全统计,田家炳及田家炳基金会已向嘉应学院捐资1200多万元人民币。

此外,田家炳还鼓励嘉应学院加强师资培训和教育内涵提升工作,并多次邀请香港及内地其他大学的专家学者访问嘉应学院,也多次为嘉应学院师生外出交流搭桥铺路。

“在父亲的慈善之路上,支持教育永远是重中之重。提供优质教育,培养无数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精英,就可形成巨大力量。他也将自己参与的每一项教育善业都当作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不断增值,从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是无法形容的。”田庆先说。

与田家炳一样,余鹏春对家乡梅州也有着深深的眷恋与牵绊,一直关注和支持家乡的发展,尤其是家乡的教育事业。得知家乡有一所高校嘉应大学,他便特地前往学校参观,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办学和教学资源等情况。

“获悉家乡有孩子因为贫困而不能上大学,我和时任香港梅州联会会长林光如先生共同发起了‘爱心传送’公益活动,希望帮助一些贫困学子解决求学的困难。”余鹏春介绍,活动当即得到了联会同仁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从2006年开始,连续10年共有730人次参与了“爱心传送”公益活动,共捐资约1079.8万元人民币,惠及2701名嘉应学院学生。

每次回乡参与“爱心传送”活动期间,余鹏春和香港梅州联会的同仁们还会和受资助的嘉应学院学生一起进行“真情恳谈会”,面对面交流解答学生们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勉励学生们勤奋向上,努力拼搏,早日成为国家栋梁。


爱心永恒

回馈社会传递温暖正能量

兴学育才泽被后世。如今,田家炳科学馆、图书馆等建筑在嘉应学院依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庇佑一批又一批学子茁壮成长。

田家炳自幼受家训熏陶,终生勤俭立身,自强不息,己立立人,行善积德,本着“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成立基金会,实践“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之道,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田庆先来说,父亲田家炳就是人生路上最好的榜样。“父亲对我们的教导,从不缺少家国情怀。他的赤子情怀、对教育的重视,给我们发出一种强烈的感召。我们有责任去传承他的理念,通过努力和创新来彰显基金会支持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特色,达至‘回馈社会,贡献国家’的宗旨。”田庆先深有感触地说。他表示,田家炳基金会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嘉应学院发展得更好。

善行不止,爱心永恒。从小浸润在爱国爱乡的家风之中的余鹏春,捐资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也不求回报,只希望受助的学子有能力时不忘回馈社会,并将这份爱心继续传递下去。从2008年开始,往届受助的嘉应学院毕业生也开始回馈母校。“我记得在2015年的爱心传送活动中,香港梅州联会捐赠了115.8万元人民币,其中就包括往届受助毕业生回捐的81584.11元,”余鹏春对此深感欣慰,“这些毕业生的善举所传递的不仅是我们家乡崇文重教的传统,更是对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鼓励,希望更多学生感受到这份爱和关怀。”

与嘉应学院“结缘”数十年,余鹏春见证了这所家乡高校的成长。他表示,希望嘉应学院保持这种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多贡献。

梅州日报记者:李盛华 林婉萍

编辑:张晓珊

审核:练海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