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百年老校嘉应学院,随处可见的以侨领和港澳台同胞名字命名的建筑,倾注着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对家乡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也是乡贤支持嘉应学院发展的有力见证。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起,华侨港澳台乡贤及校友为学校捐资合计约2.2亿元人民币,其中以乡贤命名的校内楼宇有39栋,园林及景观工程有10个。
回眸过去
倾囊捐资兴教 见证艰苦办学
改革开放初期,在教育事业百废待兴之际,在中心城市兴办大学的热潮中,当时的梅县地委和行署提出复办嘉应大学的设想。但是,对于一个落后山区来说,要办一所大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业。
1984年,筹谋复办嘉应大学这个设想为曾宪梓、熊德龙等众多乡贤所获悉,他们纷纷捐资出力、鼎力支持。其中,曾宪梓博士满怀为家乡效力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无偿捐赠300万元人民币巨资,兴建嘉应大学第一座教学大楼;熊德龙捐资276万元人民币,促成嘉应大学第一座会议大堂的建设……
同时,曾宪梓、熊德龙等众多乡贤还凭着在海内外乡贤中的崇高威望和良好信誉,积极联络和召集海内外各界贤达献智献策、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复办大学。在他们的榜样力量和高尚人格的感召下,一大批海外乡贤纷纷解囊捐资建校,掀起了海内外乡贤热心资助家乡办大学的热潮。他们捐资筑楼、修复校舍、购置设备、赠送图书,设立了嘉应大学教育基金,并共同发起建桥(嘉应大桥)办学,帮助嘉应学院一步步发展。
1985年,在嘉应大学首届开学典礼上,曾宪梓动情地致辞道:“我一贯秉承自己的做人宗旨,把自己赚来的钱用在我最可爱的家乡,今年我投资家乡工业,实现了我建设家乡的一点心愿,我也将个人所获利润的两成作为嘉应大学的常年经费,支持嘉应大学办学建设……”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言,曾宪梓给足了这所家乡高校向上向前发展的动力和底气。“客家人都是崇文重教的,而一所大学对一座城市教育事业发展不言而喻。”回忆起嘉应大学复办时期,熊德龙也有感而发,他说,很幸运参与了嘉应大学复办的筹备过程,感动于客家人的团结精神,促成了嘉应大学的成功复办。
杰出乡贤曾宪梓(吴腾江 摄)
而同样不遗余力支持嘉应学院发展的还有旅港乡贤代表林光如,他与嘉应学院的“缘分”来自一次公益活动。2006年,林光如获悉家乡梅州有学子因为贫困而不能上大学或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彼时的他已是一个国际集团的“掌舵人”,深知教育和知识文化的重要性,便想着为家乡学子做点什么。因此,时任香港梅州联会会长的林光如和联会其他同仁共同发起了“爱心传送”公益活动,得到众多支持和响应。“就是想着能帮一点就帮一点,让更多的贫困学子看到改变命运的曙光。”林光如回忆说,受资助嘉应学院学子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其表示感谢,也正是在“爱心传送”公益活动中,他与嘉应学院的师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杰出乡贤林光如(受访者供图)
杰出乡贤熊德龙(市侨联供图)
祝福未来
延续百十荣光 期待满庭芬芳
百十载恰是风华正茂,未来仍需风雨兼程。
如今,宪梓大楼、德龙会堂等建筑,曾宪梓奖教金、星光林光如奖教奖学金等奖教助学金,依然在为助力这所梅州高校发展发挥着作用,嘉应学院也早已实现了专科到本科教育的跨越,当前正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曾宪梓、林光如、熊德龙支持嘉应学院办学也形成了经常化、制度化的行动。
从嘉应大学的复办、合并、升格,到嘉应学院百年校庆筹办和筹划新时期学校全面发展,曾宪梓、林光如、熊德龙等乡贤都作出突出贡献:复办以来,曾宪梓和曾智明父子先后为嘉应学院累计捐资2200多万元人民币推进学校硬件建设;林光如等牵头发动香港梅州联会“爱心传送”公益活动,连续10年捐资近1100万元人民币,资助2701名嘉应学子,在嘉应学院百年校庆期间又捐资50万港币设立“星光林光如奖教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师生;熊德龙捐资376万元人民币助学兴教。
拳拳赤子心,浓浓祝福情。曾宪梓之子、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曾智明表示,受父辈影响,他也一直关注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对家乡这所高校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有所了解。“作为百年老校的嘉应学院,沉淀着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希望嘉应学院能继续砥砺前行、承前启后,培养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为家乡、为祖国作贡献。”曾智明说。
林光如表示,梅州苏区要加快振兴,需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嘉应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摇篮。“希望学子们努力学习,早日成为有用之才,为梅州、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有能力后也不忘回馈社会,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善良和闪亮,照亮他人,并将爱心不断传递下去。”林光如对嘉应学院学子提出殷切期望。
“我只是出很小的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期待嘉应学院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熊德龙希望有更多的海外侨胞支持嘉应学院的发展,也希望嘉应学院能加强与海外知名高校的联系,打造成海外侨胞子女了解中国故事、客家文化的阵地平台,以110周年为起点,在这个风华正茂的时代,创造属于嘉应学院更辉煌的未来。
梅州日报记者:林婉萍 李盛华
编辑:黄炜明
审核:张英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