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梅州讯 11月7日,在比利时弗兰德举办的“第十一届世界合唱比赛”结果揭晓,由嘉应学院派出的“啀个合唱团”在这享有“合唱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大赛中崭露头角,获得VP4民谣组“金奖”。
近日,记者专访了啀个合唱团指导老师和合唱团成员,了解合唱团背后的故事。
参赛视频截图
从无到有
搭建艺术实践平台
每周三下午,位于嘉应学院罗活活艺术中心的合唱教室里,总会传出阵阵悠扬的歌声,时而轻快婉转,时而如泣如诉。
循着歌声走去,便会看到教室的小舞台上,站满了一排排深情演唱的学生们。舞台前方,有位戴着眼镜,留着一头齐肩短发的女老师,正对学生们唱歌的神态、节奏、音准等细节一一进行指导调整。“刚刚那一句,男高音的声音要唱出来,再有气势一点!”这位个子不高,说话却铿锵有力的老师便是“啀个合唱团”的艺术总监兼指挥张秋萍。
演出中的张秋萍。(张思政 摄)
2011年,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音乐与舞蹈学院原院长吴华山教授实施“艺术实践课程化”计划,嘉应学院“啀个合唱团”顺势成立。“当时学院领导想在校园内为学生们搭建个艺术实践的平台,就让相关教师牵头成立民乐团、管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艺术实践团队,而我便负责合唱团的组建工作。”回忆起合唱团成立之初的情景,张秋萍仍历历在目,“起初的合唱团其实还很不成熟,培养机制、培训方式等都还没细化,但是我们团当时招了80多名自主报名的团员,成为艺术团里最多人的团体。”她说,没想到合唱团能吸引这么多人。
“合唱相比独唱,直观听感更具气势,不同的音色与声部衬托互补,使歌曲层次更加丰富。加上合唱作品大多朗朗上口、表现内容能引起大众共鸣,激发大家的参与感和集体荣誉感。”这是张秋萍对合唱的理解,也是合唱团名字的灵感来源。“我本身是客家人,且嘉应学院作为世界客都梅州的唯一一所高校,我当时便想到用‘我’的客家话‘亻厓’的同音字‘啀’来命名,这样人人说起合唱团,都像在说‘我的合唱团’,更能加强集体荣誉感。”她说,之所以不用单人旁的ái,而选用口字旁的ái,是想表明大家都是歌唱者的意思。
以声筑梦
音乐美育课堂不断延伸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着一扇门……”近期,啀个合唱团正在着手准备“广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合唱专场音乐会的表演,纯洁柔和的人声,在钢琴流水般音色的映衬下,如天籁般让人沉醉。若不是张秋萍介绍,记者根本没发现合唱团里还有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存在。
在很多人看来,合唱是音乐专业人士的“专利”,但在张秋萍看来,合唱不能仅限于专业人士。如何让更多爱唱歌的人加入合唱团,享受音乐带来的魅力,是她一直在思考的事。
2019年,张秋萍在学校教务处等部门支持下,在校内开了音乐美育通识选修课程,并尝试把团员招生范围从只招音乐与舞蹈学院学生扩大到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其他学院。她对上百名参与报名的学生一一进行听音面试,最终筛选出了艺术素养较高的学生组成了非音乐专业混声团。
相比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张秋萍花在非专业学生上的心血更多。“从基础的识谱、打节拍、发声练习,到后面的演唱方式等,老师都亲力亲为教我们,直到我们学会为止。”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黄洁霞说,每周一次的基础训练让合唱团的成员们进步得很快,不到半年的时间,非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走上舞台进行表演。
除了在校内开设音乐美育课程,张秋萍还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带领啀个合唱团走进大埔县大麻中学等乡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开展、课程教学方面,提供教学人才、艺术表演等方面的服务,并成立公益乡村儿童合唱团,为教师资源贫乏、教学环境欠佳的中小学学校的美育工作奉献力量。“乡村其实有很多留守儿童,我希望能用音乐滋养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张秋萍说。
十年磨剑
梅州声音走向世界
如今一晃10年过去了,啀个合唱团已从最初的80多名团员壮大到160多名团员,并慢慢细化成具备专业素养的女生团、男生团、音乐专业混声团、非音乐专业混声团和阿卡贝拉队等。
虽然这十年来,啀个合唱团斩获了多个国家、省、市大奖,但获国际性大奖还是头一次,说起在“第十一届世界合唱比赛”夺金的经历,张秋萍连说了几句“不容易”和“不敢相信”。
“以前因为距离等原因,我们合唱团从来没有参加过国际性大赛,今年受疫情影响,世界合唱比赛改线上进行,所以我们才有机会通过视频方式把来自梅州的歌声展现在世界面前。”张秋萍介绍,此次参加的是民谣组的比赛,要求合唱内容形式要展现本民族特色。于是张秋萍精心挑选了由蕉岭长潭山歌、梅县松口山歌改编而成的《绿韵茶香》和以广东汉乐传统名曲《博古》为音乐素材《汉乐印象》为参赛曲目。其中,《汉乐印象》是青年作曲家潘行紫旻受嘉应学院委约,与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广东汉乐演奏家钟礼俊交流后创作的,采用的是中国传统记谱法“工尺谱”记谱。
从今年九月初排练到九月底录制视频提交参赛,啀个合唱团克服了许多困难。由于面临毕业,需要外出实习等原因,许多老团员先后离开合唱团,这对合唱团的日常排练造成了很大影响。
“我们排练的时间很短,且对原曲进行了创新编排,这对学员们来说难度还是很大的。”面对时间紧、任务重、新老成员磨合等一系列问题,参加比赛的成员自发选择每天下午进行加练,并且中秋节不休假,进行合唱发声、情感变化以及高低声部协作等一系列的训练,为比赛全力以赴。“我特别感动的是,我们录比赛视频的时候,10几分钟的表演,团员们要求一遍遍重来,从晚上7点录到凌晨12点,只为把表演做到完美。”张秋萍说。
反复唱一首歌,烦不烦?听到记者的这个疑问,合唱团成员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来自教育科学学院的大二学生黄英姿回应道:“合唱有其独特的魅力,拥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当听到自己参与的合唱作品与大家一起打磨到完美的状态,真的会发自内心地感动,音乐就像信仰一般存在于我们心中。”
对于未来,张秋萍说,她希望继续引领啀个合唱团以客家文化为根基,对客家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让世界都听到来自梅州的声音。
梅州日报记者:吴海清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黄振韬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