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新论丨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家校合作实践

如何高效地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小羲同学的教育转化案例为例,深入探讨家校共育在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的作用与方法。

一、案例背景

小羲,男,某校七年级学生,父母离异,随父亲和奶奶生活。父亲为自由职业者,奶奶是退休职工,对其颇为溺爱。母亲虽另组家庭,但对其管教严格,小羲不太愿意去母亲处。父亲在管教方面存在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成长与行为表现。自七年级以来,小羲严重厌学,经常缺课,到校便趴桌睡觉,还时常夜不归宿,存在早恋、骑摩托、结交社会不良少年等问题。

二、家校共育措施

1、及时沟通。除与家长沟通外,还添加其微信好友,与其沟通交流,了解其家庭、学习、生活等情况,对其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

2、家校沟通。学校责任领导和责任教师每周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和动向,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和问题,定期进行家访。

3、家长培训。学校德育处组织家长参加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4、共同制定计划。学校和家长共同制定针对小羲的教育转化计划,明确各自责任和目标,形成教育合力。

5、家庭参与。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教育活动,如学校组织的亲子活动、家长志愿者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品德,关注孩子成长需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三、转化过程与效果

开学第1周,小羲每天准时到校,基本遵守学校纪律。班主任及各科任老师纷纷与其谈心,期望他端正学习态度,多花心思学习。但第2周,小羲开始频繁迟到,到校时身上烟味较重,上课常睡觉。经了解,刚开学他随母亲居住,母亲每天接送,作息规律,但因觉得母亲管得太严,偷偷跑回父亲家。父亲工作忙,平时由奶奶照顾,无法有效管教。沟通后,小羲表示会认真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

但之后一个月,小羲虽在校基本能遵守纪律,但厌学情绪严重,经常缺课。小羲称想出去打工,父亲不同意,两人关系紧张。在班主任劝说下,小羲暂时打消了外出打工念头,请假在家自学。责任领导和班主任每周联系家长,了解其近期动向,提醒家长关注学生行为,注意学生安全,并认真做好其思想工作,促其尽快返校学习。同时,每月进行家访,与学生及家长面对面沟通。小羲在家期间,班主任还经常与小羲微信聊天,谈生活琐事,聊欢乐与苦恼,并进行思想和行为指导。新学期开学前,小羲表示将准时到校上课,努力学习,不让老师失望。

通过家校共育的努力,小羲的行为表现和学习态度逐渐改变。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配合学校和家长的教育转化工作。同时,在新班级,他的学习态度有所转变,学习成绩提高,与同学关系也更融洽。

四、经验与启示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背景和问题,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了解其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以便更好地制定针对性教育措施。

2、加强家校合作。教育工作者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共同关注学生行为和思想动态,形成教育合力。

3、耐心与持续努力。学生的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要持续关注学生进展,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4、多种教育方式结合。采用电话沟通、家访、家长培训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和家长交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同时认真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5、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步走上正轨。

6、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无论学生问题多严重,教育工作者都不应放弃,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改变和成长的潜力。

作者:兴宁市实验学校 练海文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