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质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直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无疑是一个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这样的目标:“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根据表达需要,借助语感和语文常识修改自己作文,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探究体验式互批技巧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出:“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受叶圣陶先生这一思想的启发,我开始在作文教学中,尝试着探索指导学生批改作文。每学期的作文,除教师批改外,也让学生体验一次改作,并指导学生进行互批互改。具体做法如下:
成立小组,轮换对改。以九(2)班为例,全班60人,共成立15个批改小组。按教室里前后座位4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组推出一个做组长。小组长负责在每次作文课前收集好本组成员的文章,与其他小组对换批改,每次均与不同的小组对改,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看到更多学生的作文,每个人的作文均被多名同学批改。
确定方案,有法可循。我借鉴魏书生先生的经验,根据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定出了作文批改的“十步法”。具体是:看格式是否正确;看卷面是否整洁;圈出文章中的错别字;指出文中的几处病句;找出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选材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围绕着中心,是否具有代表性;看文章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照应,层次是否清晰;看文章表达方式是否符合具体文体的要求;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有了这个具体方案,大部分同学批改起来就有条不紊了。
个人批改,集体总评。在批改过程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负责批改一篇文章,并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对文章仔细下眉批。个人批改完毕,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通过集体商议,由组长执笔,给每篇作文下一个总评语,签上批改人姓名,然后把作文发还本人。如对批改意见有异议者,可找批改小组争辩、讨论。
收集反馈,讲析典型。每次作文课后,小组长负责把本组成员作文中共同的成绩和普遍存在的问题收集起来。教师可抽查作文的批改情况,然后综合小组长的收集意见,针对本次作文的实际,重点讲评分析典型的问题。
开辟专栏,互相促进。批改和评讲工作全部完成后,每次抽2-3个小组的批改文章张贴在教室的“作文专栏”上,以鼓励先进者,鞭策落后者。
体验式互批突显成效
从作文方面来说,让学生参与老师的作文教学,能激起他们对写作新的兴趣。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会准确地记住写作的基本要求,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并以之指导自己的写作。通过互批,学生还能够取长补短,切实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从素质教育方面来说,学生互批,师生角色的转换,能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体验教师的甘苦,可培养他们关心别人,为人办事的责任心;小组交流、讨论乃至全班协商,可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等等。
总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作文的评改,这样学生们就融入了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加强了训练,初步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作者:兴宁市实验学校 罗春娜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