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品丨以歌为骨 铸青春脊梁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当少年的喉间震颤撞碎怯懦的茧,当青涩的歌声汇入时代的潮声,每个“我”的微光,终会在“我们”的共振中,长成支撑天地的青春脊梁。

开口的勇气

班会读作文时,稿纸边缘的褶皱里,藏着掌心掐出的月牙印——原来勇气从来不是天生的勋章,而是与恐惧对峙时,喉间结茧的战栗。饰演江姐时打战的台词,早读时磕绊的古文,错题本上红笔的“再来一次”,都让我想起敦煌修复师:她对着斑驳壁画轻声哼唱,指尖抚过裂痕的呼吸,正是给文明“开口”的勇气。

如今再看桌上“别怕丢脸”的便利贴,忽然懂得:那些“开不了口”的犹豫,原是生命的蛰伏——如蝉蜕前在黑暗里积蓄力量,喉间的茧,早为破茧的歌唱,埋下震颤的序章。

嘶哑的歌声

鲁迅说萤火也要发光,艾青笔下“嘶哑的喉咙”,从来都是生命力的滚烫注脚。校运会3000米最后一圈,喉间的腥甜混着凉山烈士“来,赌命!”的朋友圈;午休时“沙哑哥”比画的草稿纸,夹在课本里“就算嘶哑也要发声”的纸条——原来真正的歌唱,从不在乎声线是否完美,只关乎能否为心中的光,耗尽最后一丝力气。

高三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晚自习此起彼伏的翻书声,都是我们“嘶哑的歌”。不必嘹亮,不必悠扬,当这歌声里藏着对知识的敬畏、对未来的热望,便是少年给时光最诚恳的答卷。

带血的拥抱

李大钊言青年无“困难”,穆旦笔下“带血的手”,从来是千万个“我”握紧时,震碎长夜的星火。困境中磨破手套的红马甲,送“天问”升空的90后工程师,山区书里“光穿过星空”的纸条——当个体脉搏贴上民族心跳,每道微响都汇成共振的潮。

这让我想起《诗经》“与子同袍”的呼应,五四运动“外争主权”的齐呼:文明长卷从无“独唱”,只有千万只“带血的手”相握,写下滚烫的和声。此刻教室后墙“请党放心”的标语下,我们为数学题争红的脸,为老人学唱的歌,为环保设计的手抄报,都是穆旦“拥抱”的续篇:以最朴素的温暖,在时代画布上,点染属于青年的星光。

晚自习灯光亮起时,忽然想起百日誓师全班齐唱校歌的场景——那些曾走调的旋律,此刻都成了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回响。原来青春从不是完美的表演,而是当生命与责任相撞时,从喉间迸出的、不完美却滚烫的应答。

就像此刻笔下的字迹,或许生涩,或许折痕斑驳,但每道痕迹都是高三少年的“试音”:当喉间的勇气遇上时代的呼唤,每个“我”的声音,终会在“我们”的共振里,铸成永不弯折的青春脊梁。

作者:王柳萍(兴宁市田家炳学校教师)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