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静女》和《鹊桥仙》联读课例,探究核心素养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一、《静女》和《鹊桥仙》联读课例设计
1.课前导入:展示《上邪》《击鼓》等古代爱情诗词以及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的相关内容,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思考,引出《静女》和《鹊桥仙》的联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畅读“剧本”:学生自主标注朗读节奏、自由朗读并借助注释翻译诗句,分组讨论诗歌内容和叙述口吻,总结出《静女》描绘青年男女约会场景。3.与“编剧”沟通: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地位、分类、表现手法和章法特点,点明《静女》的民间生活气息。讲解秦观的生平经历和《鹊桥仙》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诗歌的爱情氛围,感受《静女》的活泼欢快与《鹊桥仙》的凄美豁达。4.组建“布景”:确定拍摄地点,选择拍摄道具,探讨《静女》中彤管和《鹊桥仙》中纤云、飞星等道具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象。5.挑选男女主角:分析两首诗的爱情氛围,分组讨论男女主人公的特质形象,根据这些特质设想从班级同学中挑选“演员”,加深对人物的理解。6.独家“取材”:思考如何将两首诗歌拍成短剧并拍出新意,如《静女》采用回忆式穿插,《鹊桥仙》运用切换模糊式视角。7.课堂总结:强调“爱情是人类永不过时的命题”,总结两首诗在不同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能尊重、理解不同的爱情观,并正确看待人与人之间的至真挚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在联读课例中的渗透与实践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诗词文本的语言解析与积累,基于文本的语言表达实践。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对比分析培养逻辑思维,创意构思激发创新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爱情诗词及故事,营造出浪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古代爱情诗词的审美情境。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在“与‘编剧’沟通”环节,教师详细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讲解秦观生平及《鹊桥仙》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反思与启示
在今后的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时间管理,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增加对诗歌背景的拓展,引入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古代诗歌文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诗词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古代诗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梅县区高级中学 赖果瑞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