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课堂教学出现过于强调教师的“教”而弱化学生的“学”的现象。作为山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堂教学思维若能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必将更有助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这里说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均指向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为一所山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留守孩子较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本人尝试着用“学为中心”的思维来备课和进行课堂教学。以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为例,谈谈本人对“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思考。本课的课堂导学设计如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比较分析第五次反“围剿”与前四次反“围剿”差异。
2.解读课文中长征路线的图文信息,认识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建立对红军长征历程的时空观念。
3.通过对长征意义和长征精神的讨论,提高历史探究能力,感悟长征精神和增强历史使命感、责任担当意识。
二、学习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三、学习难点:长征的经过和意义。
四、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的一段视频。(约2分钟)
(二)自主学习:(约5分钟)
1.为什么要长征?
2.怎样长征?
3.长征有什么意义?
请带着三个问题自学课文(速读、圈划关键信息)。
(三)合作探究:(约15分钟)
任务单1:什么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有什么意义?
任务单2:讲述长征的路线与主要事件。
任务单3:谈谈长征有什么意义?
(四)交流分享: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后派代表分享研讨成果;教师释疑。(约15分钟)
(五)教师点拨:由教师小结课文,重新梳理长征的主要事件,引导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约5分钟)
(六)课堂练习。(约2分钟)
(七)作业布置。(约1分钟)
1.《导学》第17课
2.拓展延伸:寻找红军长征的印记(诗、文、图片、音影等史料),给红军战士写一段颁奖词(即赞美红军的话)。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流程和学习评价,让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发展。本课的导学环节中,“情境导入”“自主学习”部分是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主要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史实;“合作探究”部分是让学生“怎么学”,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可信史料,通过合作和探究对历史事件进行辨析;“交流分享”“课堂练习”部分是解决“学得怎样”的问题,通过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关键环节。
“学为中心”的课堂任务设计要特别注重“思维优先”。在课堂结构上,采取了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得到学习发展;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交流分享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点拨”环节里,本人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小结,还考虑到这篇课文中红军在克服困难时给后人留下可敬的长征精神,因此,在这环节里必须增加对同学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以达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育人效果。“作业布置”中除了常规作业外,增加拓展延伸则希望达到学生深度学习的效果。
(兴宁市田家炳学校 刘新军)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