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心语丨发现学生有自伤行为,老师怎么做?共情、支持和引导是关键

作为一名班主任或者科任老师,如果有一天您发现或者您学生私下报告您班上有学生自残,相信您肯定会很震惊,并会想她(他)为何割手自残?老师该怎么跟她(他)沟通?接下来该怎么办?等等一系列问题会摆面前。

在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经常会接到老师转介而来的学生在家长陪同下过来问诊。当医生打开孩子内心世界时,发现很多有该行为的孩子都不是真的有轻生念头,而是面对各种压力,心理无法承受和调节而做出的行为。这种行为叫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学生中并不罕见,该行为以如割手最为多见,也有写抓伤、撞墙、拔毛等。为了更好地帮助割手自残的青少年学生更好地治疗和康复,发挥“医院-家庭-学校”的治疗联盟作用,今天,我以一位精神心理科医生的视角来和老师们一起探讨:面对学生自伤,老师们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知道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本质。很多人误以为学生“割手自残=性格问题或青春叛逆”。其实,通常情况下,青少年自伤行为的本质:一是学生出现极端情绪无法自我调节时的一种极端应对方式,而非真的“威胁”或“对抗”他人;二是学生通过身体疼痛来“惩罚”自己,从而转移心理痛苦,获得短暂的情绪释放,但这并不能根本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其次,我们要了解该行为背后的原因。青少年自伤行为原因常常跟下面有关:一是负性情绪难宣泄,孩子无法用语言描述内心的痛苦,只能通过伤害身体来“说话”;二是面临心理压力过大,如学业压力、人际冲突、家庭矛盾等都可能成为导火索;三是孤独无助,缺乏他人理解支持时,自伤成为“情绪出口”。

接着,我们要规避易犯的常见误区。误区1:“她就是想引起关注,不用理她。” 事实上:她只是通过“割手自伤”来发出“求救信号”,老师和家长的忽视只会让这个“信号灯熄灭”。误区2:“他就是太脆弱,批评几句就好了。” 事实上:批评只会让学生“有气更难透”,交际大门关闭,甚至加重自伤行为。

最后,我们要开始付诸行动。以下建议供参考。第一步:日常多观察,会识别孩子自残信号。行为信号:学生是否经常穿长袖(即使在夏天)、手腕是否有伤痕、是否突然情绪低落或易怒;言语信号:学生是否表达过“活着没意思”“我想消失”等消极想法。第二步:发现自残行为的孩子首先要共情倾听,理解学生感受。共情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的情绪,而不是评判他的行为。如何共情?用温和的语气问:“我注意到你最近情绪不太好,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可不可以和老师聊聊?” 如果学生不愿说,不要强迫,可以表达关心:“如果你觉得现在不方便说,没关系,我在这里陪着你。”第三步:避免指责,传递支持。不要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知道爸妈和老师多担心你吗?”而是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痛苦,我们一起想办法,好吗?”让学生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老师也可以是他的后盾。第四步:及时联系家长和专业机构。发现学生有自伤行为后,要按学校相关制度报告并及时私下联系家长,建议带孩子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接着要与学校心理老师配合,制定支持计划,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第五步:学生治疗返校后,老师如何做?一是建立信任关系。定期与学生单独交流,了解他的情绪状态和需求,避免在班级中公开讨论学生的自伤行为,保护学生的隐私。二是制定个性化支持计划。与心理老师、家长共同制定支持计划,包括:学业调整:适当减轻作业负担,允许学生请假参加心理咨询。情绪支持:每天花一点时间询问学生的情绪状态。三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普及情绪管理知识,减少对心理问题的偏见;鼓励同学互助,建立友善关系等。四是关注学生的社交环境。了解学生是否遭遇校园欺凌或孤立,及时干预;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增强归属感。

发现学生自伤,作为老师,您的担心和警惕是可以理解的。但请和家长一样记住:学生的自伤行为不是“叛逆”,而是“求救信号”。您的理解、共情和支持,是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关键。如果您感到不知所措,请不要犹豫,向学校领导报告后,跟家长、学校心理老师一道,及时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共同出力,筑牢“医院-家庭-学校”的治疗联盟,一起为自伤学生的治疗和康复铺路。您的爱与陪伴,将是学生治疗康复路上的又一股温暖的力量。

(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陈岳丰)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