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校外培训日渐规范。(黄宝珠供图)
“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 12家,压减率达到 93.44%”“学科类培训机构100%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100%推行预收费和‘先学后付’资金监管”……近年来,我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效显著,已实现机构总量、培训课时、参培人数、招生规模和预收费“五个减少”。今年,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记者就此采访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科长冯伟,为大家“划重点”。
此前,市“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办公室印发了《梅州市2025年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要点》(下称《要点》),并制定市2025年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计划表,加强和规范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监管,深化校外培训规范治理,构建校外培训执法体系,依法依规从严查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行为,持续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要点》涵盖依法治理校外培训、持续巩固‘双减’工作成效、巩固拓展校外培训治理成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治理合力五大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要点,以及19项重点任务。”冯伟表示,全市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将强化新阶段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深化改革、标本兼治,以“双减”撬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基点作用的发挥。
记者了解到,各县(市、区)将继续加大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开展常态巡查。同时加强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严格做好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发证工作,依法依规对存在无证办学、超范围办学、未落实预收费资金监管要求等问题的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予以处罚。
在规范培训收费行为方面,将严格采用银行托管、风险保证金等监管方式,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和非学科类)预收费的存量和增量资金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在全市大力推广校外培训机构“先学后付”收费模式,进一步完善校外培训机构“先学后付”和“数字人民币”支付制度,于今年7月底前实现以“先学后付”模式收费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比例达100%,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比例超90%。
在强化常态运营监管方面,将持续推动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全国统一的“校外培训家长端”APP。督促培训机构及时上传更新年检年审、人员管理、材料审查、资金监管等信息,统筹推进日常监管、定期巡查、信息共享和风险预警等长效机制建设,提高监管实效。
此外,我市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社会竞赛活动,严禁将竞赛结果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和高考加分项目。从严监管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持续规范全省白名单赛事活动在梅州(赛区)举办的各项子赛事活动。从严查处学校、培训机构组织参加白名单赛事以外的其它赛事行为。
本报记者 李盈子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