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论坛丨名著整成“网红脸”,你怎么看?

《西游记》,是《总有反派抢我师尊》;《红楼梦》,是《病美人回归豪宅后》;《飘》,是《三婚后我爱上了死对头》……最近,“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在社交平台炙手可热。颇具噱头的书名改编,剑走偏锋的解读角度,让一众网友纷纷跟帖玩梗。有网友对此表示支持,“这么一改终于像是我能看得懂的样子了。”也有网友表示,这样“魔改”名著纯属“去其精华取其糟粕”,不能让网红思维祸害了经典。对此,你怎么看?

张永胜:从魔改名著可以看出,古代文学名著在大家心里还有很高的地位。魔改后,反而会提升名著阅读的热度,我感觉只要不会带来不良影响,也是可以的。让更多的读者深入阅读名著,深刻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助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进一步领略古代文学的精髓,让精神层面的交流得以延续。

张炼煌:我认为“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这种做法不能被提倡,这种会导致原著的深度和复杂性被简化或误解。“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在社交平台炙手可热,这些改动通常是为了吸引现代读者的注意力,使经典故事更贴近当代网络文学的风格和语言。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久不衰的,接近完美的作品。颇具噱头的书名改编,剑走偏锋地解读经典名著,会误导读者的价值观,祸害经典作品。

曾一聪 :“以网文方式打开名著”的确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颇具噱头的书名改编和剑走偏锋的解读角度,名著以更加轻松、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有助于推广名著阅读,让更多人了解和接触经典。然而,这种“魔改”名著的方式很可能歪曲原著内容,使名著失去这些经典作品的本质,甚至误导读者对名著的理解。此外,如果这种改编方式只是为了追求网红效应,而忽略了名著本身的价值,那么这种改编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认为在改编名著时应该尊重原著的精神和内涵,保持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同时,在保证改编的质量和水准的前提下,通过创新的方式呈现名著,以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传承和发扬经典文化。

许素芬:名著整成“网红脸”后在社交平台炙手可热,让一众网友纷纷跟帖玩梗,甚至有网友表示“这么一改终于像是我能看得懂的样子了”,说明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另一必然形态。如果还是喜欢经典的读者,可以避开这一改造,继续欣赏原文。

阿珊:名著整成“网红脸”,经典剧作被魔改,乍看好像很有趣,拉近了读者与名著的距离,但青少年要是经常被投喂这种无需动脑的文学“快餐”,长此以往,会让他们逐渐失去欣赏经典的耐心与能力,甚至对文学名著产生误解。

刘文晖:文学名著被整成“网红脸”,这种脑洞大开的网络现象,乍看可能有趣,但创新宣扬时,应注意把握分寸,适可而止,若跑得太远,玩得太过,不但会涉嫌侵权还会让经典面目全非,拉低了社会的审美价值。如今网络信息发达,愉悦大众的文化打开方式也是多元化。我们品读经典和刷网文,本来并行不悖,还可以以更加通俗的方式向大众推介名著,提高阅读量,但解读不是解构,要传承好经典的精华,保持原意,不要歪曲丑化事实,让经典变味,沦为网络的笑料。传播时,要在充分尊重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要让不良的网红思维祸害了经典,才能让经典在通俗、有趣中继续发扬光大。

(廖玉芳/整理)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