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日益渐增,心理健康重要性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这种教育环境之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于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心理咨询是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帆,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心理咨询的方法有多种,而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是一切的前提。
一、教师作为咨询师的自我建设
正确认识自身定位。在心理咨询中,要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换成咨询师与来访者。而咨询师与来访者应该站在同一高度去面对来访者的困境,否则就容易将需要双方参与的心理咨询变成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把自己放到跟学生相同的高度去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正确看待反移情作用。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反移情的精神分析概念。弗洛伊德将反移情定义为咨询师自身的潜意识冲突而引发的一种与患者无关的、自身过去经验的重复和投射。他认为这种不当的情绪情感在治疗过程中极其强烈,会影响其对患者的理解,从而阻碍治疗进程 。
随着心理学不断自我修正地发展,以及反移情作用的不可避免性,弗洛伊德的理念在后世实践中一次次被冲击。例如客体关系学派曾指出:咨询师对反移情敏锐的觉察与恰当的处理可以帮助其理解患者的潜意识冲突,使得反移情成为治疗的助力。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反移情作用同样可以通过与来访人建立起共同的桥梁。
二、咨访同盟关系的建立
了解与信任。教师比起普通的心理咨询师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不必像心理咨询师小心试探着去询问来访者的基本情况,对于学生诸如家庭和交友圈的情况会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同学和家长去了解学生的客观信息。这为教师心理咨询减轻了不少工作压力。而建立信任方面,其实工作更多在平时。信任是一切交往的基础,建立信任没有捷径可言。身为教师应该把信任工作渗透在日常的每件事之中。
共情与反移情联合作用。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师时,在整个心理咨询中,要把自己当作一面镜子来共情。适当利用情感效应来回应其情绪表达;对于学生的问题表达有所疑问时,使用澄清反应温和引导其表述清楚问题。这个过程既要能够进入对方世界,又需要对自身反移情有足够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引导他去察觉未被自身看到的自我,从而帮助成长。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咨询师自身经历对来访者信息的污染。在咨询过程中,要敏锐地去感知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反移情作用去化解学生的抵触心理,引导学生在精神世界去看他当下的自我。
当代的小学生心智多早熟,甚至有相当部分学生会一知半解地去猜测教师想法和目的,从而产生实验者效应或者抵触心理。对此便要求咨询者能够因人而异地适当对反移情作用进行解释。当学生被邀请共同理解反移情时,不仅能无限弱化师生关系,甚至将咨访关系淡化,双方被提高到深一层的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程度。
共情与移情联合作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小学的实际情况。处于童年阶段小学生的负移情作用,主要出现在留守群体身上。家庭中父母缺位,常常导致其对父母的不满与依恋交织。这类学生常常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责备甚至“教训”他,并不能使其有所改善。面对此类情况只要深入共情问题学生,明确负移情真实对象,深入剖析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年纪较大的学生亦是如此,只是需要通过回溯一段记忆使得隐藏的困难问题得以重现。由此可见,心理咨询中通过移情作用发掘“过去”的自我来找到问题所在,可帮助学生探寻 “当下”的自我,实现共情,从而形成更为良好的咨访同盟关系,最终达到改变认知或心理状态的目的。
(大埔县大埔小学 杜翠琼)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