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看到新闻,为配合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于10月12日正式开设“学习困难门诊”,这也是宁波首个“学习困难门诊”。
“学习困难门诊”里的“小患者”爆满,这一现象既是新闻,又在情理之中。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分数低而过度焦虑,才导致了“学习困难”门诊爆满。事实上,家长简单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学习困难”,可能过于随意;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带孩子去“学习困难门诊”治疗,也未必就是明智选择。
孩子的分数低,成绩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未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没有做好榜样;比如孩子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弱;比如因神经发育疾病导致的情绪和精神层面出现问题,等等。当然,也有的孩子学习差,是还没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的兴趣爱好偏移到了其他地方。
一些家长对孩子成绩差过度焦虑,这真的大可不必。首先,学习成绩代表不了什么,决定不了一个人的今后发展,我们谁都不能用成绩评价孩子的未来,也不应随随便便地给他们贴上“好”与“差”的标签。其次,孩子成绩高低,只是一时的表现,特别是中小学,变化空间很大,我们不能太过于在乎成绩。爱迪生小时候调皮捣蛋,成绩很不好,是老师眼中的“低能儿”,曾一度被学校开除。可是,这并没有影响他后来成为令人尊重的发明家。
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这表明医院重视大家的多样化需求,值得点赞。可是,并非所有的“学困生”都适合去诊治;就算有诊治的必要,家长也要先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情况,慎重而行。如果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就鲁莽去“学习困难”门诊,这或将给孩子一个不良的心理暗示——我有病,所以学习不好。如此一来,既让孩子滋生自卑心理;同时,还会对孩子的学习造成更大障碍。
对于确实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来说,寻求专业靠谱的医疗帮助,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家长的初衷是提高成绩,甚至希望孩子能完成从“学渣”到“学霸”的华丽转身,功利性极强,则实在不妥。父母把如此希望寄托在“学习困难门诊”上很不现实,这种行为本身也反映出“病”的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身上。
概而言之,倘若孩子的成绩不佳,父母先别忙着去医院,而应先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听课、学习情况,共同探讨学习困难的原因,然后找到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孩子克服学习障碍,帮他们找到自信。倘若经教师与家长的研判,孩子确实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就可以走进医院里的“学习困难门诊”,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黄齐超)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