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千年,地域闭塞科技落后严重阻碍了信息的通达; 回顾百年,互联网及人工智能的进步实现了天涯咫尺。世界如一张巨网,凭科技之力我们似乎迅速占据了知识的巅峰。百问皆可速答,但是,这种快速反应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将会减少?不知何时,人类变得更习惯于依赖搜索引擎而非自我大脑的立体自剖。
于现实而言,科技的升级既不能减少外域的问题,也不能停止思索“何为人”的本质问题。“一阴一阳之谓道”,没有淤泥焉来荷花?科技如是,文明亦如是,我们在解决了距离和效率的同时,不得不面临着更复杂多元的衍生问题。当获取答案的方式更便捷,就意味着问题变简单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思考的替代品?
诚然,当遇知识盲区,敲击键盘,搜索关键词便可在海量的信息检索中获悉精准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技术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一些直接而表面的问题,倘若对生命意义、人的价值等进行复杂而深刻的思索,对在反复择优和论辩中迸发的灵感以及哲学、艺术和科学中需要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参与的相关问题,技术工具的处理则显得捉襟见肘。
挑战,科技之罪恶,警钟已然敲响。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关于伦理、大数据隐私、就业、网络安全等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迫切需要去应对的问题。新问题犹如套娃,是在抽丝剥茧中拨开外衣看透内核。面对技术冰冷的数字化呈现,“信什么不信什么”犹如一条无法界定的红线——换声,壮汉变萌妹;换脸,诈骗犯变亲人;“中国小学生在巴黎丢作业本”的热度甚至可以盖过贵州山火。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已成了一些人牟利的工具甚至成了罪犯的武器。
问题,非止于答案,更在于启思。问题,从不会因社会的进展与否而消逝,它是历史的衍生物,更是科技的必随品,因为惧怕安全之殇,抛弃网络,岂非买椟还珠者,因小失大也?
科技大潮浩浩汤汤,我们不可武断拒绝否定一切,畏惧问题,而要在技术深刻改变人生之时,亟须反思技术对人类的反噬问题来激发人类探索未知的无限热情,问出楔入时代罅隙的踔厉奋发。深思外物亦叩问自己,跳脱扁平化人格的桎梏,从而更好地改变世界。
《管子》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路遥漫漫,念念回首处:在对“自嚣”“他嚣”的锻造中,思悟技术为我所用;在寥廓宇宙中,紧抓技术猛兽的缰绳,柳暗花明,让它循着人类的足迹不断叩问世界的进步之路,前进,前进……
作者:谢嘉珊(梅雁中学教师)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