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多考生会不同程度地紧张焦虑,局促不安,如何应对“考前焦虑”?心理专家表示,冲刺阶段考生要学会做自己的情绪管理者,家长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留意孩子的心理或行为变化,与孩子交谈时尽量避免提及“考试”“成绩”“志愿”等敏感字眼。(5月27日《海南特区报》)
眼下,2024年高考已进入倒计时,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纷纷开始全家“总动员”,让孩子进入一级备考的紧张状态之中。笔者以为,父母人为制造“赶考”气氛,无疑会增加孩子的“考前焦虑”。
按说,在当前“就业难”“择业难”的大背景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选择一个好的专业,这对将来工作就业安排大有好处。就此而已,父母重视孩子高考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笔者以为,父母万万不可给孩子制造“考前焦虑”。
其实,适度的压力确实能够产生巨大的动力,但压力过大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内在的应急能力和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本来,孩子在考试前就承受着诸多方面的压力,如果父母再施加更大的压力,孩子一旦承受不了,就会产生恐惧、害怕、焦虑心理,甚至会出现精神过分紧张、记忆力下降、茶饭不思、心烦意乱、睡眠不好等现象,这反而不利于考试的临场发挥。
按说,父母适度给孩子制造一点“赶考”气氛,这也无可厚非。但就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而言,我们父母不得不实事求是地看待它。从近年来的高考招生数量来看,每年能被录进大学深造的有80%左右,录取率还是相当高的。但是,由于孩子学习成绩或临考应考能力的差异,一些孩子即使不吃不睡,整天钻在书本里读写背记,也未必都能如愿以偿。假如是这样,父母还人为地制造“考前焦虑”,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每年各地都有不少孩子因考前焦虑过度,而导致临考时突然病倒影响考试或发挥失常,有的甚至干脆选择自杀。
因此,笔者以为,父母切莫给孩子制造“考前焦虑”。一方面,父母们一定得注意方法分寸,头脑要冷静,宜保持平和心态。特别是临近考试前要注意给孩子减压。多鼓励孩子树立信心,思想放松,克服恐惧、焦虑心理。另一方面,父母要学会自己心里紧张不外露,表面上要和平常一样,不去人为地制造“考前焦虑”,要让孩子感到宽松氛围,轻装上阵,愉快地走进考场,潜能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考出优异成绩。
父母不制造“考前焦虑”才是最好的“减压剂”。希望我们的父母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高考,要想方设法成为孩子考前焦虑的“化解者”,切莫成为孩子考前焦虑的“制造者”,如此,才能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应考心态,考出自己最满意、最理想的成绩。
(叶金福)
编辑:廖玉芳
审核:廖爱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