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学”与“游”有机融合,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近期,我市各学校充分利用我市文化场馆以及省、市研学实践基(营)地,为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定制了专属的“行走的课堂”,开展寓教于乐的研学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在接触社会与自然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梅江区同仁北实新世纪学校学生在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里体验陶艺拉坯。(叶秋丽供图)
体验非遗项目 传承客家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学习和体验相关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们的非遗保护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扎根。为了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不少学校将体验非遗项目列入研学活动的主要行程之中。
“竹板一打闹洋洋,五句歌子就开场”。日前,位于兴宁市的将军府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传来阵阵韵味悠扬的歌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板歌传承人钟柳红及其助教,在台上完整地展示了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竹板歌。台下,来自兴宁市灌新小学和管岭小学的学生们看得如痴如醉。展示活动结束后,学生们也体验了下如何用四块竹板碰撞出有节奏、清脆的声音,现场有弹有唱,互动频繁,气氛热烈。
此外,学生们还在将军府研学实践教育营地里体验了市级非遗项目兴宁版画的制作过程。临摹、画稿、制版、刷墨、拓印……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完成了一幅幅风格鲜明的版画作品,对兴宁版画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梅江区华斯顿外国语小学的全体学生则于日前来到了百侯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在该营地,学生们体验了陶艺制作的过程、传统的拓印技术以及传统的射箭活动,进一步了解传统技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了艺术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还在现场体验了省级非遗项目鲤鱼灯舞以及民乐客家大锣鼓,通过亲身参与制作和表演这些传统艺术,学生们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对客家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丰顺埔寨火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火龙的历史与制造工艺,平远县实验中学的研学活动特别安排学生们走进火龙发源地丰顺县。活动当天下午,学生们在丰顺火龙工坊近距离了解丰顺埔寨火龙的制作过程。到了晚上,学生们一同观赏了一场唯美绝伦的非遗展演活动,该活动通过故事讲述、歌舞、灯光秀、烧火龙、打铁花等表演形式,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丰顺火龙的起源及相关民俗活动。
探索自然生态 感受劳动之美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时不宜迟。为深化“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农桑之艰辛,近期,不少学校的研学活动安排学生走进自然,增强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
日前,蕉岭县桂岭学校上村校区组织学生走进蕉岭县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四季耕耘”科技园,开启了一场“春耕好时光.劳动助成长”的农耕研学之旅。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孩子们先后参观了农场大棚蔬菜区、绿肥种植区、现代化机械设备区等地,了解了物理防虫、有机种植等方面的劳动生产知识。
蕉岭县桂岭学校上村校区学生在学习制作艾粄。(黄燕燕供图)
参观完毕,孩子们分组进行劳动体验。其中,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我是美食家”的艾粄制作争霸赛。从艾叶采摘、清洗、焯水到捣碎、揉团的每一个环节,孩子们都亲力亲为。四至六年级学生则走进田地,学习如何移栽玉米苗,只见他们手捧苗托,拿起锄头,撸起袖子,在田间地头尽情挥洒汗水,体验了一把“小农夫”的角色。随后,他们还一同给黄豆苗、玉米苗、花生苗清除杂草,用现有的食材、炊具体验了户外野炊的乐趣。“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不仅学会了制作艾粄的技巧,更让我深入地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二年级学生谢煜君感慨道。
平远县八尺镇中心小学则组织学生走进五指石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活动,与万物共成长。开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在教官和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地质博物馆,了解了地球的构造、平远县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动植物资源,树立了保护环境、保护动物、爱护自然家园的意识。
在该营地,孩子们还参观了南药展馆,了解中国传统中医的博大精深,学习五指石较为盛产的中草药,并在指定区域内辨认和适量采集中草药。同时,导师跟同学们讲解了植被被过度开采带来的危害,让同学们了解山体滑坡风险,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随后,在导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同动手制作防虫眼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创造、设计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面罩式样,进一步增强了动手能力。
本报记者 吴海清
编辑:廖玉芳
审核:黄宝珠
请输入验证码